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14 20:10:12
选择字号:
科学家热议:当人工智能遇上药物研发

 

7月12日,2022《理解未来》科学讲座02期——“AI+分子模拟与药物研发”在线开讲,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担任主持。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介绍了国际创新药研发的进展与趋势,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案例展示了AI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他指出,AI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已经引起研究院所和制药行业的高度重视,开始赋能药物研发从靶标发现和确证、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药物药代和毒性评价等各个阶段,将成为未来药物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然而,目前AI应用于药物研发,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发展药物研发专用的AI新技术,并与传统的药物分子设计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赋能药物研发。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毅勤则展示了分子模拟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广阔的应用前景,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

他指出,传统的分子模拟在应用于复杂的化学和生物等分子体系时受到严重的时空尺度限制。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理论和计算、理论和实验、计算和实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因此成为当前突破传统分子模拟瓶颈、为分子模拟和分子科学赋能的重要工具。

在前瞻对话环节,蒋华良指出,制药领域的高投入、长周期等痛点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善,但AI在预测临床候选药物成功率方面将大有可为。“在临床试验当中,大概10种候选药中只有1种会试验成功,而我们积累了上万个药物的临床数据,里面包含以往大量临床试验失败药物的通用数据,通过建模、计算,可以预测排除掉临床候选药物中的失败药物,更好地锁定临床试验中可能会成功的药物。”他说。

高毅勤则谈到,数据是制约小分子药物设计最大的瓶颈问题。“目前,能够真正获得的可靠数据非常少,数据方面还存在指标不统一、敏感数据难以获取等问题,而提升高精度计算,本身也是对数据的增强。同时,若能将实验与计算更好地耦合起来,形成无缝的连接闭环,获取高质量数据的可能性会大为提升。”另外,高毅勤也指出,通过整合单细胞组学信息,建立可靠的细胞响应模型,可以让AI对药物研发下游做出一些预判工作。“随着AI不断的自我学习和优化,预判的精确度也会逐渐提升,若将其打造成公用性的开放平台,将使整个医药研发受益。”

谢晓亮分享了 AI在药物研发领域应用的思考。他指出,小分子药物是与大分子结合,目前大分子的序列、结构数据量大,现有技术已做到在电脑终端上输入蛋白名称,马上就能得出预测结构,虽然准确率在80%左右,但这已经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情况。小分子结合到蛋白大分子上,采用AI和MD模型结合的算法,目前已有企业以自由能计算代替大规模小分子药物筛选,实验上也有以微流控筛选技术增加通量,从而大幅降低费用。然而由于小分子数据量不足,数据库不够大,还不能实现小分子药物的机器学习预测,这是小分子药物设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理解未来》科学讲座是未来论坛面向公众开放的科学公益讲座,目前已成功举办 70 余场,超过 140 位科学家参与其中。2022年,《理解未来》更加关注和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和科学热点的系列话题,"AI + 生命科学"是该系列的首个主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