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6/5 9:27:17
选择字号:
听说毕业论文“致谢”又火了?看看彭桓武、程开甲和黄昆等大师的致谢

 

文 | 刘晓(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教授)

最近,某高校一篇毕业论文的“致谢”,因使用文言,引经据典,登上了抖音热榜,获690万浏览量。有30余万网友点赞,评论区一片赞扬和自愧之声,感叹这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的浪漫”。

抖音截图

作者是文学院的研究生,具有深厚的文言功底,“寓情于文”,似为应有之义。

那文学专业以外的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他们也有“文人风骨”吗?

答案是肯定的。去年网络上爆火的一篇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博士论文致谢,讲述其迎难而上的求学经历,亦是感人至深。

不过,大概是繁琐的公式换算不成五音,聱牙的译文也难求格律,理工科论文的“致谢”还是以简洁明了的为多。

不信翻翻科学老前辈们的论文,莫不如是。

1940年,“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导师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彭桓武在论文最后,只用短短5行文字向导师玻恩和师兄克劳斯•福克斯表达衷心感谢。

彭桓武院士的博士论文致谢。 爱丁堡大学藏,刘晓摄

“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也是玻恩的学生,他的致谢甚至没有另起一页,直接就在论文末尾的局促篇幅里写了几句,以致超出了打印机的边界。

程开甲院士的博士论文致谢。 爱丁堡大学藏,刘晓摄

程开甲在感谢导师之外,还提到了黄昆对他阅读文献方面的帮助。

1947年黄昆来到爱丁堡大学,与玻恩合作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他此前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完成了博士论文,致谢放到论文首页,感谢了导师和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莫特(N. F. Mott)。

黄昆院士的博士论文致谢。 布里斯托尔大学藏,刘晓摄

大概是限于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论文的规范,这些英文“致谢”都用语极为平实,主要表达的是学术传承和研究条件。

但别以为所有的科学大家都是这种“平实风”,他们中也有不少喜欢舞文弄墨的,在论文的“致谢”之外也会浓墨重彩地抒发情感。

比如1912年留学美国的胡先骕在接触西方文学之后,反而更加热爱中国文化,研究植物学的同时,尝试以诗词的形式描写所见的奇花异木:“冰姿素滑春姽婳,亭亭一枝凝雾。巧靥笼烟,琼肌映月,妆点流光如许。”

1923年,胡先骕再度赴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博士。他利用国内的采集资料以及哈佛大学的图书和标本,两年完成《中国有花植物属志》的博士论文。

杀青之际,胡先骕赋诗一首为记:

愁听槭槭夜窗风,灯火丹铅意已穷;

末艺剩能笺草木,浮生空付注鱼虫。

终知歧路亡羊失,漫诩三年刻楮功;

梨枣当灾吾事了,海涛归去待乘风。

胡先骕刻苦用功两年余,完成了开创性的研究,对自己的“末艺剩能”颇为自负,急于回国投身植物学事业的心情跃然纸上。

对诗词的爱好也让胡先骕趋向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到他对社会文化思潮的看法。

1926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细胞学博士学位的汪德耀同样认识到文字的力量。

汪德耀注意到,法国乃至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极为有限,尤其不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革命形势。但他只是一介留学生,做这项工作还需要法国本土名人的推介。

于是他鼓起勇气,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写信。罗曼•罗兰对青年人十分关爱,每次都及时回复汪德耀的信。

1930年,汪德耀将中国女作家谢冰莹的《从军日记》翻译成法文,寄信给罗曼•罗兰,请他帮助修改译稿并推荐出版。

罗曼•罗兰非常细致地润色了译稿,并向多家出版社力荐。该书于次年出版,汪德耀在序言《致法国读者》中,首先感谢了罗曼•罗兰:“它并非文学作品,而是罗曼•罗兰所称呼的‘人性文献’。全靠这位全世界被压迫者的好朋友,这本书的法译本今天才能问世。”

译著出版之际,汪德耀的博士论文也接近完成,他在扉页上以中法双语题词,寄赠罗曼•罗兰。

令人叹息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汪德耀毅然回国,与法国女友的爱情故事戛然而止。

但另一位更早的留法学人严济慈却与国内的未婚妻飞鸿往来,时时倾诉相思和关爱。

1923年,严济慈与张宗英订婚后不久,便自费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期间张宗英罹患重病,严济慈则常常因国内的汇款延误而陷入困境。

一封封信件支撑着天各一方的恋人,严济慈每信必称“真卿吾爱”,言“如握”“如抱”。

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同时考取巴黎大学三张主科的文凭,获得理学硕士学位。考试之余,还将笔试和口试过程详细告诉张宗英。

1925年7月14日,严济慈在信中告知三科通过的消息,对爱人的感激溢于言表。

真卿吾爱:

考试已于本月十日终了,三课均获录取。凡所成功,皆吾爱之所鼓舞勉励,吾之未敢自已。自得爱之日始,爱于今日当以知爱所信“汝爱之可造”为不谬而自快,吾尤以爱之明汝爱、能知感为自慰。天以爱赐我,报赐之厚,无以复加,吾其敢堕于为善乎?!

情真意切的话语,让人深信,正是爱情的力量成就了严济慈的学业和研究事业。

论文的“致谢”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作者在论文写作中真正付出了心血,从而发自内心地感激来自各方面的帮助。

如今,又到了研究生毕业季,或厚或薄的毕业论文即将装上统一的封面,交到答辩老师手上。

“美好时光+英明导师+友爱同门+和谐家人”这种标配式的“致谢”,是会被研究生写成引经据典、笔底生花的文字,还是会通过真挚朴实、娓娓道来的风格来表达呢?

理工科研究生既要大量阅读英文文献,又要长期同仪器和小鼠打交道,再要求他们善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浪漫情怀,似乎有些“强人所难”。但“文笔流畅”这个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还是应该做到。

文以载道,追求科学前沿也应保持对语言本身的敏感和品位,毕竟这一篇篇字斟句酌饱含深情的“致谢”,要为每个人的研究生时光画上圆满的句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