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天气网 发布时间:2022/6/3 9:49:23
选择字号:
还记得当年高考时的天气吗?大数据看高考期间哪里雨最多天最热

 

中国天气网讯 步入6月,一年一度全国瞩目的高考又要到来了。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还记得你当年高考的天气吗?是炙烤的高温天、瓢泼的大雨天、还是舒适宜人的凉爽天?中国天气网盘点近20年来高考期间的全国天气,看哪里雨最多,哪里天最热。一起回忆那年夏天,属于我们乘风破浪、挥汗如雨的日子。

高考变迁史:从冬到夏 又从7月到6月

1977年冬天,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这是一次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试,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1978年,高考开考时间改为7月20日。之后,从1979年开始,高考时间定于每年的7月7日至9日。此后,7月的艳阳、雨水、闷热,成为几代人的高考记忆……

2003年,历史性的转折出现,高考时间由实行了多年的7月改到6月,从此中国考生告别了沿袭25年的7月高考。678谐音“录取吧”给了很多家长和学生一份简单的心理慰藉,当然,这并不是高考时间变动的真正原因,天气才是让全国高考大挪移的重要参考因素。

7月份,我国多地已经进入盛夏,天气炎热,人体感觉不适,对考生考试、老师阅卷、家长照顾考生等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尤其在我国南方许多省份,7月洪涝和台风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不便。

而6月上旬我国多地处于春末夏初,平均气温低于7月,台风和洪水发生概率也比7月小。因此,2003年起,高考改到了6月7日、8日,部分省区市是6月7日至9日或7日至10日,延续至今。仅在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响,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回到7月。

逢考必雨?大数据告诉你哪里是高考遇雨大户

虽然6月的气象灾害比7月少,但有些剧烈天气也不能忽视。6月,江南华南等地雨水增多,降水时间较长,不时还有雷雨出现;台风活动也在此时逐渐增多,给沿海地区带来降雨;6月,各地气温快速升高,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华北、江淮、江南、华南等地高温频发。

去年高考期间“高考为什么总下雨”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回忆自己当年高考与雨的“亲密接触”。真的有一高考就下雨的魔咒吗?中国天气网统计了2003年至2021年19年间全国高考期间平均降水量,可以看出高考期间雨水最多的地方集中在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此时正值当地的龙舟水期间,大量暖湿空气从海面输送而来,一旦遭遇冷空气就会制造大范围的猛烈降雨,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都是高考遇雨大户。

2006年6月6日、7日,福建建瓯连续两天大暴雨,全市80%的城区被淹,水最深处超过2米,多个考点均遭水淹。7日早,当地宣布高考从原定的6月7日、8日两天推迟到6月13日、14日。那一次,是全国首次因自然灾害大规模启用备用卷高考。

此时北方遭遇降雨尤其是暴雨的概率要低很多。但6月正是东北冷涡活跃的时期,东北、华北午后多骤雨,雨通常来得急去得快,雨量也多为小到中雨。

中国天气网统计了2003年以来省会级大城市高考期间出现降雨的日数,广州、南宁、成都以38天并列冠军,三地高考遇雨的概率超过66%。紧随其后的还有贵阳、重庆、南昌、西宁、昆明、福州、海口,高考遇雨概率也在50%-60%左右,这些地区的考生对“高考总下雨”话题最有发言权了。

高考变“烤验”?大数据告诉你高考哪里天最热

还记得考试前常常吃的冰镇西瓜、绿豆汤吗?还记得高考那天,父母在考场外烈日下殷切的目光吗?除了雨水,很多人的高考记忆是与高温、炎热紧密相连。

中国天气网统计了2003年至2021年间6月7日至9日全国高温日数,可以看出高温最多的地方分布在三片区域,一片是新疆南疆盆地,一片是华北和黄淮地区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另外一片是南方的云南、广西、海南等部分地区。19年来这些地方高考期间遭遇高温的日数都在10天以上,局地甚至超过20天。另外,在江南、华南大部,虽然高温日数不是最多,但由于湿度大,30℃出头的气温也感觉闷热难耐。

从省会级大城市来看,高考期间遇高温最多的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海口,遭遇高温的概率达到了39%。之后是北方高“烤”六兄弟,郑州、石家庄、济南、西安、天津、北京。而此时传统的火炉城市还未到发力的时候,南方的重庆、长沙、合肥、南京四市并列排在榜单的后位。

2011年在郑州参加高考的同学,一定对当时的天气记忆犹新。当年高考首日郑州气温达到40.5℃,次日攀升到42.5℃,6月上旬这么热,在当地也实属罕见,高考如高“烤”。

那一年我们战高温斗酷暑,那一年我们迎着风向着雨,高考对于每个真正努力过的人都是无比宝贵的经历。因此,每一个挥汗如雨、乘风波浪的日子都被我们深深的铭记,成为青春里最闪亮的一笔。中国天气网预祝所有即将走向高考考场的同学们,努力的付出都有回报,经历过风雨终见彩虹。(策划:冯玮 数据支持:王伟跃 邵鹏 设计:陈玉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热带森林“赢家”更小更快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