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量子领域的“孤勇者” |
讲述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A类(超级973)首席科学家郭国平 |
我与量子结缘,是在1998年。
那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大二。在听完郭光灿教授介绍量子信息变革性意义后,我毅然决定进入郭老师的量子信息课题组学习,博士毕业后成为团队的正式成员。
对于这个决定,我从没后悔过。
2001年,郭光灿教授被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首席科学家。这是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我有幸和50多位骨干研究人员成为日后中国量子信息科研力量的一个重要班底。
名头很大吧?但当时我们的“家底”真是一穷二白。2005年到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要借款给我们买实验设备,科技部将“固态量子芯片”列为“超级973”科技专项,并让我这个副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给予重点重大项目资助。正是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在量子计算领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迈进,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技术的差距。
2017年,我们决定成立当时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致力于中国量子计算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你看,这墙上写的“为国守赛道”,就是我们的信念。我们先后取得了我国“首个量子计算测控一体机”“首个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和“首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等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建立了国内首个量子计算技术创新中心、首个量子计算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之后建立量子计算金融生态应用联盟、量子计算生物化学行业应用联盟和量子计算教育科普与培训联盟,为100多个单位提供量子计算相关产品和服务。
蒸汽机时代,马力就是国力;信息时代,算力就是国力。我坚信,如量子计算这样的硬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然来临,量子计算最终可以服务于我们的衣、食、住、行、医。我也愿意做量子“赛道”上的“孤勇者”,不断前行。
(本报记者常河、丁一鸣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