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陈鑫 徐鸿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26 9:40:56
选择字号:
西南石油大学:打通产学研用“任督二脉”

 

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结果公布,其中一等奖项目“川南页岩气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引起关注,除了成果在威远-长宁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得到推广应用引人关注之外,另一个让人关注的是该成果主要由“中国石油-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创新联合体)攻关团队完成。

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2020年,中国石油与西南石油大学正式成立全国第一个“央企-高校”创新联合体,目标是通过开拓性、实体化的联合创新,开创联合体建设先河,破除“创新孤岛”,打通成果转化“梗阻”,拆掉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提供“企校”创新联合体建设的“中国石油模式”和“中国石油方案”。

成立两年来,创新联合体以6个联合创新中心和5个联合创新团队为依托,强化“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建设,以“标志性”成果产出和“卡脖子”技术突破,打通产学研用“任督二脉”,构建新型“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模式,助推我国深层油气、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新的理论技术革命。

科研攻关:共同出题 共同解答

“地震采集、成像和波干涉等一些地震新技术,为我们深层超深层碳酸岩天然气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突破。”创新联合体项目一项目长、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黄旭日在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所长陈康进行学术交流时,两人一拍即合,于是立即决定召集双方同事“坐一坐”,而这一坐就是一天。

该项目组成员、西南石油大学地科院教授赵虎表示,像这样的交流会每周都会进行一次。

创新联合体成立之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走动”变得更频繁。

创新联合体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认为,校企交流之所以变得频繁,是因为创新联合体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的校企科研合作模式,变成了“共同出题,共同解答”模式,实现了真正的联合、融合、创新。

“创新联合体绝不是校企之间简单的‘联合’,而是要实质性地成为联合体,围绕共同目标、优势互补。”创新联合体管理委员会主任、西南石油大学原校长赵金洲介绍道,创新联合体的首席专家、项目长、课题长、专题长等都是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派人员,形成联合攻关。

凌晨四点,创新联合体项目五专题长、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路俊刚接到西南油气田公司课题长洪海涛从南充仁安二井现场打来的电话,洪海涛告诉路俊刚,井场刚刚打出来了一批新的岩心,急需进行岩心分析。刚放下电话,路俊刚就通知学校专题组的科研人员,连夜开车赶赴井场,与洪海涛一起吃完早餐,马不停蹄地开展科研实践。

“创新联合体成立之后,给我最大的心理变化,就是彼此双方把对方看成了自己人,是自己的同事伙伴。”洪海涛说。

为了更加促进融合,创新联合体创新了驻企驻校、挂职工作、份内份外三结合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真正实施了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创新联合体项目一专题长、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虎,在西南油气田公司挂职油气资源处物探技术科副科长。“虽然是挂职,但学校全力支持我,让我脱产全心上班,而不是那种身在曹营心在汉,企业也没有把我当成旁听人员,让我全力参与企业的科研及生产,将科研成果应用与生产,并从生产中挖掘科学问题。”经过一年的挂职锻炼,赵虎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而他的表现也得到了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高度认可。

“联合是手段,创新是目标。通过创新联合体双方这种你来我往,深度合作,协同作战,达到破除‘信息孤岛’,实现‘组团创新’的目的。”西南石油大学校长张烈辉说。

科研成果:“从0到1”的突破

“我们的项目之所以能获奖,关键是在页岩气开发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创新,这与创新联合体注重原始创新离不开。”作为川南页岩气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项目的专题长、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玉龙说。

“没有原始创新的‘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成立创新联合体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认为,只有在原始创新方面沉下心来,潜心研究,久久为功,才能拿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能源勘探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

由此,创新联合体重点瞄准油气增储上产、工程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深层油气、页岩油气等领域的战略性、原创性基础研究,突出理论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

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到项目课题,创新联合体把注重原始创新贯穿始终,这种变化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

以往的校企合作多是命题作文,即企业技术难题全权委托我们高校出方案,在合同任务完成后,企业进行结题验收,学校科研人员只能根据企业要求开展研究。“这样‘短平快’的科研项目,往往只聚焦企业生产现场出现的某一个具体问题,问题解决了,科研项目也就结束了。研究不深入,也就很难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原始创新也就无从说起。”西南石油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创新联合体)院长杨兆中说。

如今,随着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变成了企业与学校一起探讨勘探开发前沿技术,所研究的领域也从当下热点到未来三五年乃至更长的前沿领域,从解决短期技术问题到解决长远“卡脖子”难题。

创新联合体成立之后,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这让学校的科研人员感觉“松绑”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学术优势和擅长学术方向开展工作,攻关时间也比较宽松,这有利于我们静下心去思考,更加注重基础性研究,即使是坐冷板凳,也不怕。”赵玉龙说。

对于这种变化,企业对此也深有同感。“创新联合体光举行项目预论证就达50多次,每个项目下面有课题,课题下面有专题。并且这些项目研究,都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解决的都是油气领域开发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创新联合体项目一项目长、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彭先说。

两年来,创新联合体依托已建设的6个国际一流联合创新中心和5个联合创新团队,在勘探应用前沿、开发技术前沿、钻井前沿、改造技术前沿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由于川渝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钻井周期长是制约页岩气效益开发的拦路虎。”创新联合体项目四项目长、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张智说,完善“一趟钻”技术是提升页岩气效益开发技术水平的关键,受制于地质条件及工程技术的不成熟,我国“一趟钻”成功率还很低,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急需攻关试验及推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罗平亚带领下,经过攻关,形成了深层超深层勘探理论技术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体系。目前已在6口页岩气龙马溪组长水平段得到应用,效果显著,创造了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钻井周期70天记录,刷新了中国页岩气井水平段长纪录,钻成了中国石油首口页岩气超长水平井。

科研人才:联合培养搭建直通车

“虽然之前也常去油田开展过科研任务,但没有像这种一待就是两年。”创新联合体成立两个月后,项目一主要研究人员、西南石油大学教师马兵山就被选派到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至今仍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在这段时间,通过校企产教联合培养,科研的视野、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尤其是快速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兆中表示,以前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者,虽然有合作交流,但由于地理空间距离、科研价值观念差异、科研人才流动存在壁垒等多种原因,科研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产学研用合作很难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合体,导致产学研合作水平低下。

对此,创新联合体开辟人才流动政策特区,实行企校人员充分流动,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制度,聘任成员单位专家为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创新中心负责人、创新团队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

创新联合体人才培养渠道是多方面、平台是多元化的。为了保证创新联合体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促进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提升,创新联合体建立了“双挂职”制度,打通了科技创新人才融入企业创新链的机制堵点。

“在创新联合体的项目研究过程中,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我坚信投身国家的能源行业一定会成就我的人生梦想。”目前就职于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院的张乃艳,是创新联合体机制下培养的博士。这段在创新联合体的研究经历,不仅使她获得了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四川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等科研奖励,更重要的是她很快适应了目前的岗位工作。

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毕业生好不好用,作为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以前培养的研究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走上工作岗位一线,真正面向油气产业时,研发产业化视角不够,实践性不强,偏离生产实际需求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创新联合体项目四课题长、川庆钻探工程公司钻采院科技研发中心主任李枝林说。

“高校管培养,不管使用;企业用人,不管培养。对于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和企业之间融合度是不够的。”创新联合体项目二项目长、浙江油田公司天然气勘探开发事业部副经理王建君说。

为了打破科研人才“孤立培育”的现象,创新联合体以研究生联合培养为纽带结成人才培养联合体,通过采用“联合招收、联合培育、联合考核、联合使用”协同联合方式,构建了“知识传授+联合攻关+创新实践+素质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推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两年来,创新联合体共同培养了55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助理。随着创新联合体成员之间合作的深入,搭建起人才培养的直通车,为企业发展提供自主创新的加速器。

现在,创新联合体成了校企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集聚地和“蓄水池”。“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联合体建立的人才高地,将为进一步攻克我国油气能源产学研用一体化中的壁垒,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技术创新,助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张烈辉说。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