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建斌 喻思南 谷业凯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4/24 10:36:31
选择字号: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记航天领域的功勋模范

 

2020年4月23日,近平书记给孙家栋、王希季等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指出,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近平书记强调,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60多年来,在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中,向着航天强国的奋进征程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孙家栋、陆元九、叶培建等航天功勋,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映射着中国航天的峥嵘岁月,也展现着航天人心怀“国之大者”的精神品质。

孙家栋:与中国航天发展紧紧相依

“‘神十三’的航天员们快回来了吧?”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完成半年太空驻留任务返回地球之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满心惦念。

孙家栋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

“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北斗开启中国卫星导航服务,航天生涯“放飞”上百颗中国星……可以说,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依。

当年,38岁的孙家栋受命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寥寥12字,简洁概括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和目标,以此形容初次接触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孙家栋的工作特点也十分贴切。

2004年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时,孙家栋75岁。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抵达月球并实现绕月,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

对中国航天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度,93岁的孙家栋如今仍时刻心系,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航天人的手中,建设航天强国使命在肩,弘扬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在新的征程上,我愿与大家一起继续前进!”

陆元九: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祖国永远是我的挚爱。在自己的祖国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院士的心声。

陆元九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潜心研究,矢志奉献。几十年来,陆元九对党忠诚、奋发图强,潜心研究、矢志奉献。他参与筹建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1958年,陆元九积极响应“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并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也在陆元九和同事们的手中组装出来了。

陆元九反复叮嘱大家:“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如果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是陆元九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他认为,在航天这样一个尖端科技领域,“进行研发工作,需要不断深入,所以科技人员要不断前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2021年“七一”前夕,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这是对他一生心系祖国、科技报国崇高精神的肯定,百年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叶培建: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航天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展现担当作为……”

振奋人心的讲话,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举行的一场思政公开课。授课人是“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叶培建院士

从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到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作为多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空间探测器的总师、首席科学家,叶培建为中国航天事业兢兢业业地奉献了50多年,亲身参与我国卫星研制、遥感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发展,在多个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

叶培建的科研生涯里,曾面对多次选择。求学、工作,留学、归国……他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曾说:“我喜欢为国家做事,做得越多越好。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在主持卫星研制工作期间,叶培建把质量看得比什么都重。作为总师,他常说一句话:“只要卫星没有加注、没有点火,就要将问题复查进行到底。”在这种近乎严苛的要求下,他带领团队研制出资源二号等“精品卫星”。规划“嫦娥四号”任务时,叶培建又大胆提出“中国的探月事业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到月球背面去”的设想,最终“嫦娥四号”实现了“翩然落月背”的人类壮举。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叶培建工作和生活依旧十分充实。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编教材、教学生,他一样也没落下。叶培建说,自己还要“想得更远一点”,争取为国家做更多事情。

在航天领域功勋模范和“嫦娥”“神舟”“北斗”等模范团队的引领下,中国航天人正在建设航天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