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7 19:16:22
选择字号:
我国学者在《自然》首提内外源性甲烷生物效应

 

甲烷是自然界含碳量最小、含氢量最大的烃,也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其生物应用广泛。《自然》于近日在线刊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弗兰克·开普勒(Frank Keppler)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所有活细胞内可能均存在一种非酶促的活性氧自由基(ROS)驱动的甲烷产生模式,而此机制仅与活性氧、铁和甲基供体相关。该研究结果彻底颠覆了甲烷只在严格厌氧环境下由产甲烷古菌经酶促反应产生的传统认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昌教授课题组的张靖垚副研究员受《自然》邀请,作为审稿专家,参与了上述研究论文发表过程。

据了解,与此同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昌教授受《自然》邀请,在3月9日出版的同期《自然》新闻与观点(News & Views)专栏上发表题为《甲烷可在所有活体生物中产生》评述文章,针对活细胞内的甲烷形成机制作了重要分析与评述。

刘昌教授团队在文章中率先提出了内外源性甲烷的生物效应,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弗兰克·开普勒(Frank Keppler)教授团队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前期成果,刘昌教授团队提出:一、机体释放的甲烷是生物体内ROS水平的间接标志物,通过检测呼吸、血液或组织中的甲烷水平可反应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在体外诊断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二、ROS驱动的甲烷产生过程是机体对抗氧化应激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三、外源性摄入甲烷(吸入甲烷气体、饮用富甲烷水等)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来发挥辅助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及大健康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文章相关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206-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