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冯文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9 23:07:13
选择字号:
跨越20年 一群“海之子”的支教“接力”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

这是一首诗吗?不,这是一段誓言,是一个青年群体对自己、对社会立下的山盟海誓,这誓言有关青春的抉择,有关梦想的坚守,有关人生价值的实现。

这个群体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2002年至今,中国海大连续组建了20届支教团,累计派出了276名支教志愿者,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西藏、云南3省区的十几个贫困县乡,给大山深处和雪域高原的孩子带去新知识,为他们点亮梦想与希望的灯火。

播撒希望,点亮求知梦想

简陋的校舍、辍学的儿童、贫穷的乡亲、孩子们求知的眼神……2002年8月,由3名中国海大学子组成的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抵达贵州省德江县。

“西部山区的落后震撼着我,激励着我,教育着我,更加坚定了我为当地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信念。”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书记张欣泉曾担任第一届支教团的队长,20年前初到德江的印象依然历历在目。

初为人师,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晓晨在德江煎茶中学便遇到了挑战。150分的英语试题大部分学生只能考20多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开设了“零基础英语补习班”,从26个字母教起,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满满的。经过努力,她任教的两个班高考英语平均分达到68分,比一年前提高了30多分。

袁也是中国海大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021年暑期刚刚结束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支教工作。因为她在学校老师之中年龄比较小,加上比较活泼幽默,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小袁老师”。初为人师,她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每天的早读课,叫同学们“起床”,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不要打瞌睡。“每天与孩子们斗智斗勇,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回到青岛,袁也很怀念那段时光。

中国海大从2010年开始向乌江中学派遣支教志愿者,他们的表现,乌江中学校长包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从第一届到现在,尽管他们在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没有人旷过一节课。”包强说,正是因为有一届又一届支教志愿者的奉献,很多当地学生走出了乌江,走出了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乌江中学设立了以中国海洋大学冠名的“海大班”,学校的老师们都以上这个班的课为荣。

忆起一年的支教经历,中国海大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服务队的李燕妮说,我们收获着成长也收获着感动,感动在学生的一句评价“你是最好的班主任”,感动在家长的一句挽留“你再教孩子到初中毕业好不好”,愿下次在巍山相聚,我与你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大爱无疆,铸就山海情缘

2018年1月30日举行的2017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中国海大研究生支教团被授予道德模范群体。

20年来,在这场“爱的接力”中,一届届海大研究生支教团扶危济困、扶弱助贫,续写着厚重的山海情缘。

2006年8月,中国海大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迟远达抵达西藏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支教。初上高原,头疼脑胀、流鼻血等高原反应随之而来,他咬牙坚持,很快走上讲台。教学之余,他和队友深入到当地调研,足迹遍布山南地区的7个县走访失学儿童,走进贫困学生的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安心的读书是我不懈的追求,也是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事”,他乐此不疲。一年时间里,他与慈善机构合作,寻找并长期资助了乃东、洛扎等7个县的154名家庭贫困学生,当年资助额达4.26万元。他还用自己微薄的生活补贴捐助了两名小学生。他和队友联系促成30多名学生与中国海大师生结成对子,为促进西藏和内地交流,增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20年来,中国海大研究生支教团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修建“海大路”“海洋桥”,援建一所所以“海”命名的小学(望海小学、山海小学、海情小学、行远小学、百川小学);开展“一帮一”爱心助学活动,共筹集奖助学金近220万元,资助250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向服务地学校及周边小学捐助空调、桌椅、图书等价值近100万元的学习物资,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 “花蕾行动”“幸福书单活动”“微笑小屋”“微笑百里行”“百家全家福”等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众送去青年一代的关怀和温暖。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老师来我家吧”“老师,你什么时候再回来”“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们了”……支教时光短暂,但那份“被需要”的自豪感却始终伴随着每一位支教队员。

同样令他们难以忘怀的还有细微之处学生和当地人民展现的热情与温暖回馈:教师节时,一束带着露珠的野花;悄悄放在窗台上带着湿润泥土的山芋;一张张支教队员的肖像画;一杯热乎乎的雪域奶茶;一份藏于怀中的热糍粑;几个挂于办公室门前的香热棕;一张张写满不舍的纸条贺卡……

在中国海大,研究生支教团的精神事迹,令广大在校生振奋和感动,激发着众学子“扎根西部、建设祖国”的热情,也成为学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抓手。

“通过支教工作,支教团成员在服务当地的同时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他们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带回海大、传递给师生,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说。

20年,山中桃李开了一茬又一茬,支教志愿者走了一届又来一届。尽管没有人知道,这场接力赛何时结束。但他们都坚信用一年时间,做一件可以影响一生的事,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