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8 12:29:39
选择字号:
科研评价可多用几把“尺子”

 

近几年,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发力,“破五唯”(“五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政策陆续出台,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反响。然而,在“破五唯”之后如何“立新标”,又成为新的挑战。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成果类型,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

对此,科研人员有何心声?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真正落地?目前科技评价方面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两会代表委员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破五唯”:不是“一竿子打死”,而是分门别类用好

“健全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决心改变科技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告诉《中国科学报》。

方复全谈到,有人认为“破五唯”就是要把论文、帽子这些指标“一竿子打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破五唯’不是要完全抛弃原有指标,而是要改变一刀切模式、探索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指标。而这正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

“比如,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论文仍是体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载体,我们仍需要将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要摒除形式主义,不只看数量,更要看论文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创新性;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则要更多地看科研成果与产品和市场能否有效对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复全说。

健全分类评价体系是代表委员们多年来一直呼吁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蓝闽波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蓝闽波在刚刚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在一次会议上我就说,举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个学校不同,但它们面对的评价体系是一样的,都用论文数量来评价,但实际上清华大学很多工科专业未必需要写论文。”蓝闽波说,“如今《指导意见》出台,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期待能真正落地。”

“立新标”:期待改革政策细化、落地

期待改革措施真正细化、落地,把新的评价理念、方法和标准立起来,是科研人员的呼唤。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建华告诉《中国科学报》,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令人振奋,但从科研人员感受到的实际效果来看,变化却仍是不够显著的。

何建华一直关注科技评价改革的进展,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的提案。“如今,‘破五唯’成为共识,但用什么来替代原来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有困惑的。结果就是,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或多或少会沿用原来那些方法。”何建华说。

对于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细化,蓝闽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对某个学科基础研究的评价,看论文的话,应该多去看其在自己专业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而不必只盯着《自然》《科学》等高知名度的综合性期刊。发表在本专业领域期刊上的论文,可能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蓝闽波说,“真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机械的,本专业的专家们自有定论,在这些期刊上发的论文,极有可能是原创的成果。”

“现在,很多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量化考核方式也进行了弱化和调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方式,但也要想办法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规律和实情的新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科研评价道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说。

关键点:改变“太着急”的心态

“破五唯”也好,健全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也好,在何建华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改变“太着急”的心态。

“这么多年里,我们已经形成了只争朝夕、多出成果、尽快走向国际科技前沿的氛围。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也带来了困惑。”何建华说,“我们评价一所大学,理应看它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能作出多大的贡献,这是相对长期的效果;评价一个科研机构,关键要看其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情况,这也需要放在较长的时间尺度里才能看清楚。当我们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评出个高低来,就不得不细化中间过程的各种指标,比如一所大学有多少长江教授、杰青学者,一个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论文的影响因子是多少,等等,因为这些指标用起来很快。”

对此,蓝闽波也有同感。“最根本的还是要培育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耐心、不急躁,你科研做得怎么样,大家自有公认。”

方复全也建议,基础研究成果要以国际视野、用较长时间尺度来评判。比如他所从事的数学领域,评估周期可以放宽至三年、五年一次,让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来,解决一些大问题。

虽然科技评价改革过程有曲折,但方复全对此很有信心。他看到,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很多项目是相对自由探索式的研究,看到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开始实行代表作制度,相比于论文数量,更看重论文的质量,看代表性成果是什么……

“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细化、落地,我们一定能克服浮躁心理,建立起合理的评价机制、健康的科研环境。”方复全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