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24 23:15:34
选择字号:
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助力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
秦岭输水隧洞全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全线剖面示意图      施工建设单位供图

 

 施工技术人员操作TBM掘进机    许奥博 摄

 秦岭输水隧洞    许奥博 摄

2月22日上午11时17分,历时15年建设的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工程通水指日可待,不久即可实现引汉江水北上,源自汉江的汩汩清水将穿越秦岭,解关中之渴,助力陕西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场景。

陕西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陕南水多,关中焦渴,陕北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关中和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经多方论证并报请同意批准,陕西启动了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工程。

据了解,引汉济渭工程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横穿秦岭,年均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竣工后,汉江水将通过秦岭输水隧洞调入关中各受水区,用以满足西安、咸阳等城市及沿线6个工业园区用水,惠及1400多万人,可补充500万亩耕地的农业用水,是缓解关中渭河沿线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秦岭输水隧洞总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是引汉济渭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在秦岭地底,凿出一条贯通南北的隧洞,导致在施工中,强岩爆、突涌水等灾害叠加发生,其综合施工难度堪称世界之最。

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中问题的根本性举措,是推进工程进展的动力之源。为了解决施工技术难题,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进站工作,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张建民助力攻克工程建设难题;联合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110多项科技创新研究,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发表科技论文500余篇;相关科研成果获得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其中,隧洞施工中应用的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在隧洞建设中,依靠科技创新成果与应用,秦岭输水隧洞实现了TBM法独头掘进施工通风距离16.5公里、钻爆法无轨运输施工通风距离7.2公里,创造了世界纪录。

还有“引汉济渭隧洞施工岩爆预警与防范”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在秦岭隧洞岩爆等级综合判定方法和分级标准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果的应用,不但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保障了施工安全,取得了4000余次岩爆无一人死亡的成绩。

科技创新使引汉济渭工程的隧洞施工也创造了很多纪录,隧洞全长和埋深均为中国第二,拥有5820米的亚洲最长距离通风斜井,黄金峡泵站是目前亚洲第一高扬程大流量泵站,三河口水库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为国内第二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指出,引汉济渭工程建设遇到了长距离施工通风、超硬岩、高频强岩爆、突涌水和高温高湿等多种世界性难题,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克服了多种突发情况和关键技术问题。

瞄准隧洞未来安全运行和检修工作,该工程建设单位联合国内有关科研机构正在开展具备无人巡检和自主导航等功能的水下机器人研发,在确保正常通水的情况下,实现隧洞内智能安全巡查、故障清理和信息采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