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18 19:30:18
选择字号:
让“红颜杀手”不再猖獗
——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成立20年纪实

 

微信图片_20220218180039.png

现场合影(中心供图)

患者5年生存率达93.6%,7万余名乳腺癌患者在这里“重生”,连续在国际乳腺癌大会展示中国成果……2月17日,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发布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乳腺癌又被称为“粉红杀手”。特别是在上海等大型城市,乳腺癌已经连续20余年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榜首。

面对我国数量庞大的乳腺癌人群,亟需具有国际前沿水准的诊治力量。基于这样的背景,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下称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专科的基础上于2002年成立。

“中心成立二十年,我们逐渐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而给乳腺癌患者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更精准的治疗和更高的生存率。”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说。

多学科诊治模式治疗效果显著

1952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李月云教授便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乳腺癌治疗。此后,在几代学科带头人的不断努力下,该院的乳腺外科从最初的一个病房,一年四百余台手术,逐渐扩大到两个院区,四个住院病房,涵盖诊断部、综合治疗部和住院病房等多个部门。

据统计,2021年,乳腺外科门诊量逾29.6万人次,乳腺恶性肿瘤手术量达到8100余台,占上海市同类手术总和的4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该院的乳腺外科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包括放疗、内科、影像、病理等团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专门成立了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MDT),密切专业跨学科联合,加强学科综合能级,为乳腺癌患者制定“一站式”精准诊疗方案,使在这里接受过治疗的7万名乳腺癌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达到了83%。

实现“最难治”乳腺癌精准诊疗

随着乳腺癌诊治进入分子靶向时代,医学家根据乳腺癌细胞不同特征,将乳腺癌分为不同亚型,探索精准诊治策略。

特别是针对难治性乳腺癌,中心打出一套“连招组合拳”。先后开出三阴性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白金方案”——单周密集应用化疗药物紫杉醇联合卡铂,将该类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提升至86.5%,在全球首次成功证实含铂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优势的临床研究。

此后,中心又提出联合卡培他滨辅助化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国方案”,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提升,有效降低复发风险41%。而针对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显著提升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降低31%的风险。

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中心开展研究证实两种肿瘤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强强联合”的双靶新辅助治疗方案,可提升乳腺癌疗效一倍以上。

在不断提升临床研究质量的同时,中心更注重基础与转化研究体系的建立。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成功绘制出目前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基因图谱,总结了这类乳腺癌的分子特征,在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合作下,最终首次提出能够应用于临床诊疗的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四分型”和精准诊疗策略,进而使临床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从既往的不到10%提升到29%。

相关研究成果接连发表在《细胞研究》《癌细胞》等权威期刊。

实现乳腺癌全程管理

在多学科人才的不断努力下,中心目前已成为国际乳腺癌诊疗领域的重要团队之一,不断在国内、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推出“中国标准”。除了参加国际相关学术会议,中心还主办了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等学术会议,并研究修订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以及撰写了《乳腺肿瘤学》《肿瘤医学》等10余部专著。

邵志敏说,随着诊断手段的发展和诊治水平的提高,乳腺癌已经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然而,庞大的乳腺癌高危、新发人群和大量处于康复随访期的乳腺癌患者,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乳腺癌如何预防?乳腺癌诊治方案如何选择?乳腺癌康复期如何管理?

为此,中心除了开设专科门诊满足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配药、换药等多种需求,中心将“全程管理”理念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撬动乳腺癌慢病管理的过程改革。

比如,通过建立全国首个乳腺癌全程诊疗平台—“妍康e随访”,打造“线上+线下”的“乳腺癌全程管理”;通过举办上海乳腺癌康复论坛,助力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康复;而针对乳腺癌术后出现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的情况,中心还开设淋巴水肿评估专门门诊,更大程度上解决了患者需求……

“下一个十年,我们将以建设全球顶尖的乳腺癌综合性癌症中心为目标,立足华东、辐射亚太,建立一支专业过硬、学术严谨、结构合理的多学科乳腺肿瘤诊疗团队,给予乳腺癌患者一站式优质诊疗及全周期疾病管理服务。”邵志敏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