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30年代起,由于印刷技术进步、征税政策放宽等原因,英国的出版业迎来兴盛的成长期。这个时期有大量通俗科学书刊进入出版市场,争取新兴的中产或工人阶级读者。这些期刊中既有综合性的商业期刊,也有以通俗科学为主题的期刊;有些期刊以营利为目的,也有期刊是基于宗教或政治动机而兴办。
对此时期英国科学出版与知识传播活动盛况的研究,英语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累积了丰富的成果,但中文世界的相关论述仍很少。
近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黄相辅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论文《19世纪英国的通俗科学期刊与公众科学文化》。该论文以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出版的《钱伯斯爱丁堡周刊》《便士杂志》《科艺杂志》《自然史杂志》与《自然史年鉴》五本期刊为代表案例,探讨了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策略,以及编辑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态度是如何影响期刊路线的。
这些案例显示,科学期刊像市场上的其他商品一样,彼此间互相竞争,出版商采取不同策略期望巩固目标读者,求取收益使期刊维持生存。这种19世纪科学出版物“商业化”或“消费市场化”的现象,反映出科学与公众文化密切的互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学期刊在塑造公众科学文化方面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作者写道,19世纪中叶以前的科学社群,所谓“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并不明显,通俗与学术性质的科学期刊也未像今日这样壁垒分明。
如,《科艺杂志》与《自然史杂志》就希望扩大科学社群的范围,使任何读者都能参与科学实践并交流意见,建构一种学者称之为“低阶科学”的公众文化。相对的,《自然史年鉴》则有意推动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化,通过订立严格的规范来排除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读者。
在黄相辅看来,所谓通俗或学术期刊的分野,在19世纪前半叶是模糊且充满动态变化的。期刊既能推动开放大众参与的“低阶科学”文化,也能成为专家排除业余爱好者、巩固学科专业界线并塑造内部成员规范的有力工具。科学期刊在历史上复杂且多变的功用,对于科学体制变迁或学科史研究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5994/j.1000-0763.2022.03.00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