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主办方 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线上作报告。主办方 供图
12月15日至16日,由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主办、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承办的广州市“国际学术会议之都”建设项目——“生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会长马春生、广州市科协副主席曾雪玲、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康晋斌出席论坛并致辞。
本次活动设一个主论坛、六个分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近60场专题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周成虎、魏辅文,以及5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齐聚广州,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实践成果,共绘新时代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事业新发展蓝图,为建设美丽广东贡献力量。
李定强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旋律,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是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主论坛上,傅伯杰在题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报告中,介绍了生态修复前沿理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深入探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提出从空间分异、空间协同、空间优化和空间集成等4个重点方向助力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
周成虎的报告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大数据分析》,他总结了海岸带卫星遥感、海岸带低空无人机遥感网、遥感大数据平台等空天遥感观测技术和数据平台的前沿进展,并详细介绍了空天遥感技术在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我国遥感大数据的发展并期待其在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魏辅文在题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报告中,介绍了人类世以来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问题和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进展及成效,提出要加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野外台站和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建设,加强遗传多样性、外来入侵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并提出加强大湾区海洋国家公园规划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实施数字诺亚方舟计划。
中山大学教授彭少麟作了题为《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恢复设计》的报告。他指出,现有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离不开恢复生态学这门具有重大社会需求的前沿学科,需要根据生态系统受扰动后的自我维持能力,通过设置生态恢复参照系,基于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充分利用自然演变规律加速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
此外,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闫俊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中山大学教授刘小平、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周霞分别作了题为《大湾区种养循环产业近零碳排放展望》《从绿道到碧道》《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及高精度模拟和调控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空间格局演化与相关问题探讨》的主旨报告。
据了解,六个分论坛在北京、广州、深圳、珠海四地同时举行,分别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理论与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大湾区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双碳战略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新时代绿色发展与EOD模式”等专题展开线上线下的交流。
本次活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交流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生态系统安全监测与评价、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领域的实践经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