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的融合发展日新月异,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守正创新、乘势而上,让‘互联网+’为健康中国插上翅膀,推进更多便民惠民的健康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11月26日,在第九届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主任于学军在书面致辞中表示。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到10.3亿人。
为此,与会专家围绕此次大会主题“智慧赋能健康,科技引领发展”展开讨论,以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互联网“盘活”医疗工作
“要将数字技术与系统思维贯穿到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卫生健康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毛群安表示。
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注重基础平台建设,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级统筹区域平台不断完善,并实现了各级平台的联通全覆盖。同时,集中建设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特别在医疗服务的环节,线上服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以陕西省为例,截至2021年底,陕西省基本完成了全省统筹规划的37项卫生健康系统的信息化业务建设,与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交换与共享。三级公立医院门诊预约诊疗率高于全国5.24%的增长率。目前陕西省有6家三级甲等医院开设了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
“我们还将积极推动全省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使医疗服务供给更加优化可及,更加智慧精准,医患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陕西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于春富说。
科技创新为医疗提质增效
“不良生活方式给公众健康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介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于2016年成立了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该中心既是心脏康复中心、健康教育中心,也是健康管理中心和社区防治中心。
“我们希望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使健康生活方式真正走近中国百姓。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院外对人群生活方式进行监测、管理和反馈,使最优临床决策构建于互联网大数据之上,依赖可穿戴技术和个人终端建立干预技术体系。同时,借助数字化健康服务和智能化健康解决方案,打造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一体的‘互联网+疾病管理’模式,真正惠及广大群众。”胡盛寿说。
此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在推进“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据该院党委书记马辛格介绍,2018年7月该医院推出互联网医院诊疗平台——智慧好医院App,将就医全流程“搬”上互联网,通过开展“在线咨询、互联网问诊、送药到家、医技预约、病历邮寄”等服务让患者分享“互联网+”的时代红利,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极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流程和就医体验。
“医工交叉”助燃医学发展
“我们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工作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夯基垒台,具体来说是指学科布局、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推进这些工作,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都能发挥重大作用;另一个是立柱架梁,其中包含新技术培养管理体系、临床研究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医工结合体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介绍,通过强化这两大体系的建设,医院产出了一大批技术、药物、器械设备等创新成果,在将高质量创新成果应用于临床惠及患者的同时,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近日,中山医院首家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正式启动,重点围绕我国人群疾病相关的重大疾病防治问题开展“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医学产业发展,培养一批领军和高水平医学人才,推动一批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促进一批创新药医疗器械临床实验和市场应用,形成一批符合我国人群疾病特点重大疾病防治解决方案。”樊嘉介绍。
“医工交叉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医、信、管的深度交叉融合,在人工智能诊断、手术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等方面取得快速进展。但在实施层面还面临建立深入融合难、形成交叉文化难、交叉人才培养难和成果转化转移难等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吕毅指出,“医工交叉”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增长点。
此外,会上还举办了健康报社与西安交大一附院框架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专网传播突出贡献机构和健康中国医者先行案例征集活动优秀案例。据悉,此次大会由健康报社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北京市、陕西省西安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