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涛 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23 20:01:43
选择字号:
滑坡把脉人:邱海军团队的坚守与情怀

 

邱海军团队在西藏羊卓雍措。

邱海军在滑坡堰塞体上。

邱海军团队在可可西里冻融滑塌现场。

 邱海军团队在可可西里冻融滑塌现场。(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与西北大学邱海军教授的约访一开始并不算顺利,他在微信上发过来一条新闻报道:“突发!恢复通行1天后,再次停运!”原来是停运八个月后刚刚恢复通行仅1天的兰新高铁由于西宁段山体滑坡再次停运。

邱海军带着歉意和明显的焦急告诉记者,已经定了明天一早的车,必须出发去滑坡现场,回来后再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这次的兰新铁路滑坡事故现场勘察,可以说是邱海军团队日常科研工作的生动写照。

“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滑坡‘望闻问切’”

“我们搞地质灾害研究的,就是哪个地方最危险去哪里!”一见面邱海军就用他那略带陕北口音的大嗓门言简意赅给自己从事的职业特点做了概括,没有寒暄和客套。

刚刚从青海赶回来的邱海军,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给记者看现场情况。“这次兰新铁路西宁段滑坡灾害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我们必须要进行滑坡灾害的早期隐患识别、动态监测与超前预警,不能总是‘马后炮’,等滑坡发生后我们再去分析原因剖析机理,这都为时已晚”。邱海军指着滑坡现场的照片告诉《中国科学报》。

“就像这次兰新铁路西宁段滑坡灾害,滑坡前没有任何征兆,可以看到滑坡体上面修的道路等设施,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在降雨作用下还是发生了突发性滑坡灾害事件。”邱海军指着滑坡发生前的历史影像对记者说。“事实上,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有近80%都不在已发现的隐患点范围内。”

针对这一现状,邱海军团队现在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区域滑坡风险感知与超前预警,采用天空地一体化滑坡监测手段,对有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提供全方位的调查视野和角度,提高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精度,让滑坡灾害隐患‘无处遁形’。“我们就是‘大地医生’,我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给滑坡地段做‘望闻问切’。”邱海军形象地给记者打比方。

“滑坡发生前,坡体会有缓慢的形变过程,这是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新兴雷达遥感技术有效实现滑坡灾前全天候地表毫米级微小形变的历史追溯,可以分析哪里有变形哪里最危险,也就是说滑坡灾害监测现在有了‘千里眼’。其次,针对重点隐患区域我们还会通过无人机与地面勘察等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体检’。”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

邱海军团队研究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已有多年。“作为青藏高原二次科考的子专题,我们团队的科考足迹几乎遍布整个青藏高原,甚至包括境外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区域。‘行万里路’是肯定可以做到的。”邱海军团队的一位博士后杨冬冬告诉《中国科学报》。

就在今年8月份邱海军团队又一次踏上了科考征程,前往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北麓河上游区域,累计行程达2400公里,针对群发性冻融泥流展开了系统性考察研究。他们这次重点考察的冻土核心区域属于无人区,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

“科考过程中,缺氧和陷车几乎是家常便饭,经常还伴随着其他各种危险。这回也是一样。”团队中一位女队员刘雅博士说起这些经历显得很平静。在他们团队中深刻体现着一种“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不如境界高”的精神。在考察五道梁区域时,由几位年轻队员组成的小分队深入无人区,接连遭遇了大冰雹和两人同时缺氧的紧急状况,当时无人区也没有手机信号,终于联系上救护车之后,送往最近的医院就需要至少5个小时路程。“还好最后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难关。”这位女队员告诉《中国科学报》。

经过这次平均高度接近五千米的科考,邱海军团队发现,青藏高原暖湿化趋势可能会导致永久冻土层解冻。由于融水无法下沉到下面仍是固体的永久冻土层中,融化的土层变得潮湿而脆弱,并以重叠的片状缓慢地向下倾斜,形成为融冻泥流。在气候变暖影响下,冻土活动层厚度将会持续增大,地下冰的融化速率及冻融泥流的发育频次也会显著上升。

“我们在进行土样采集时发现,部分泥流后缘有冰层出露,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时段内冰层融化现象明显,后缘区域随着冰体融化再次发生塌陷的可能性极高。”邱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常有冻融滑塌与泥流发生,这是高原地区防灾减灾的重点和难点。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形成原因就是气候变化,或者说是气候变暖。同时青藏高原也是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对气温的变化极其敏感。即使只有很小幅度的气温变化,对高原地带环境的影响也是成倍增长。

邱海军团队从2017年开始针对青藏高原的冻融灾害进行了长期观测与研究,根据目前的数据,类似的消融情况已经发生在高原及其周边很多区域。新疆的帕米尔高原,近二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发生的冰川型泥石流灾害也越来越多。这种泥石流不同于冻融泥流,但依然是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而在很多区域普遍出现的极端降雨等天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这种极端天气又进一步加剧了滑坡泥流等灾害的发生。

“我们这行很土很危险,没有情怀干不下去”

邱海军至今仍然对在巴基斯坦境内科考时经历的那次危险心有余悸。科考队在深夜里被前后发生的滑坡围堵,山坡上大石块随时会滚落下来,队员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但是科考队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脱险。还有一次,邱海军与导师崔鹏院士正准备去斯里兰卡出席一个重要的活动,在飞机起飞前的2小时被紧急告知,斯里兰卡主办方给他们定的酒店发生爆炸恐怖袭击。

像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事情还有很多,出去考察好几天没有信号与家人彻底失联也是司空见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这对于我们团队的人来说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哪里发生地质灾害,我们就要迅速赶到哪里。”邱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回到家经常是灰头土脸,做这个专业就是“很土”,同时还伴随着危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逆行者”。

邱海军算是西北大学研究地质灾害的“名门之后”,本专业的前辈李昭淑老师是陕西省最早一批研究山地灾害的专家,后来培养出来崔鹏这样的资深权威专家,邱海军博士毕业后就师从崔鹏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邱海军已经建立起一支以副教授、讲师、博士后和博士为主力的有拼劲、有活力的年轻团队。说到自己从事的灾害专业方向,邱海军总是口若悬河。“以前老一辈科学家,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出不凡的成绩,如今的条件比起以前好多了,我们更应该继承前辈们的精神,踔厉奋发。滑坡研究属于小众研究,从事者少,坚守者更少,因此在我们团队里的人必须能沉下心来,要甘坐‘冷板凳’。事实上做我们这行,没有点情怀是干不下去的。”

邱海军认为,从事灾害行业,就要切实地服务国家建设,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目前与很多政府部门有密切合作,会持续输出咨询报告给有关部门,尽我们所能,把灾害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