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楠 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8 9:12:01
选择字号:
2022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举行

 

线上开幕式及主题论坛会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作分享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作分享报告。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作分享报告。照片均由武威摄

  11月16日上午,由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砾岩油藏实验室)和陕西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的“2022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开幕。会议设立西安和新疆油田两地会场,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举办,以“地质与工程一体化提高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益”的主题,众多学者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围绕油气藏监测、智能油田、非常规油气开采、提高采收率等关键技术展开研讨。

由西安石油大学副校长李华主持大会开幕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杨立强致欢迎词。

西安石油大学校长李天太代表会议主办方及会议发起单位在致辞讲话中简要介绍了西安石油大学和“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的基本情况,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国内外各位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同时加强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合作,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学术交流、技术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推动油气技术科技创新,提升油气行业活力。李天太表示会议从创始之初的独树一帜,到如今的发展壮大,油气田行业发展也见证着IFEDC会议的不断成长,本次会议研讨交流的学术成果,必将对推动我国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创新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推动国内与国际知名学者间开展更广泛、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位代表不断破解复杂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技术难题,突破制约油气高效开发的技术瓶颈,推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进一步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Syed M Farouq Ali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

李根生院士在《油气地质—工程智能化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中强调:要以地质—工程大数据为核心,融合油气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算法、领域专家知识,通过数据治理及迭代流通、油气人工智能场景、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实现油气勘探开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肖文交院士在《中亚复式增生造山过程及资源效应》报告中指出,中亚造山带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其大地构造格架主要由北部的西伯利亚和波罗的克拉通、南部的华北和塔里木等前寒武纪陆块及其周围造山带所主导。横跨新疆北部、北山、阿拉善、内蒙古和中国东北的天山—兴蒙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巨型造山拼贴体的南缘。中亚造山带是由于古亚洲洋的长期俯冲,由岛弧、增生杂岩、蛇绿岩等增生形成,可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华北三大增生拼贴系统。早古生代主要是西伯利亚和波罗的克拉通南缘发育典型多岛海弧盆体系,塔里木、华北等板块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并漂移到泛大洋的过程。石炭—二叠纪发育多个俯冲体系,同时发育大型伸展构造和弧前盆地。三大增生拼贴系统直到二叠—三叠纪发生多重汇聚而逐步终结中亚复式增生造山过程。独具特色的中亚地区地球动力学及大型盆地演化过程产生了广泛的构造变形、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成矿—成藏物质的高度聚集,具有最强生产效率、最大保存状态,对新疆北部及中亚邻区金属矿产与油气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张东晓院士在《智慧油田》报告中提出从岩心到油藏多尺度智慧油田解决方案:智慧数字岩心、智慧测井、智慧油气田开发;针对特定的问题,提出相应深度学习解决方案:数据驱动、理论指导、迁移学习,并表明智能压裂参数优化项目已实现油田落地应用。

Syed M Farouq Ali教授报告中指出水平井多级压裂的技术开发,有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主要包括:最佳井距、水平井的井眼布置、井眼之间的开口面积以及最佳的压裂时机。地层压裂,特别是多级压裂,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在得克萨斯州开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压裂数值模拟的发展非常迅速,它遵循了经典的、数值的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玉江、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企业首席技术专家樊玉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刘显阳、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常务副院长黄建军、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开发总师罗东红围绕“科技创新为驱动、绿色低碳为导向—推进能源转型”主题论坛展开讨论。主题论坛由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院长周德胜教授主持。

黄建军表明近几年陕西省在地热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全省地热的供热面积已经达到了四千三百万平方米,稳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在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取热、布驱水、中深层套管换热方面的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樊玉新强调: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下,“能源转型”对能源企业影响非常大,全球的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石油产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局面。国内油气能源企业要转型,需要在保障全国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绿色的新型的产业结构,包括构建低碳能源的供应体系。

石玉江介绍了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在自主保护知识产权成套装备实现技术进展,开发了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装备CPLog软件实现自主替代,推广应用四百余套,创造产值46亿,节约外汇超过50亿,在大庆长庆等16个油田实现20万井次。在开发非常规页岩油气声波测井、偏心二维核磁测井技术等原创性引领实现技术攻关。

罗东红开发总师讲述了我国在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与生产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多项创新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成功完成深海钻井利器981和982这2个重器的建设,生产方面完成了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的建设和使用,建设了智能气田群东方气田群,实现了降本增效,深海开发实现无人化和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在台风期间继续生产,对可燃冰、风冷等资源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促进新能源转型。同时他提出了培养创新技术人才和培养年轻学生的建议,实现海油油气开发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包括讲述了石油院校需要加强海上勘探、海上钻井等方面与陆地上巨大差别的特色工程技术教学,海上钻井需要重力定位潮汐效应,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石油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据了解,本届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挪威、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参加。会议共收到来自海内外论文2392篇,会议论文集收录1837篇,基本全面反映了矿场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油气藏勘探技术、含油气盆地评价及油气成藏、复杂油气藏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技术、油气藏钻完井技术、采油气工程技术等当前最新技术发展,充分展现了对油气勘探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现了油气田行业前沿资源及信息的有效共享,对推动油气技术科技创新、提升行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