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5 14:06:04
选择字号:
2022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举行
40多位院士专家献计“双碳”战略与智慧城市

2022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现场。袁仕联 供图

沙龙对话现场。袁仕联 供图

“智慧城市涉及领域很多,涉及的专业非常细,不同领域、行业、技术学科,要交叉融合、形成合力,要形成可行的工程逻辑。”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在深圳说。

当天,由广东院士联合会牵头举办的2022西丽湖论坛的平行论坛——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以“双碳战略与智慧城市”为主题,包括郭仁忠在内的40多位院士专家围绕智慧建筑、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交通、网络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论坛上,郭仁忠建议把城市问题挖掘出来,把技术形成体系,体系形成理论,理论回过来再形成工程逻辑,再服务于智慧城市。“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法治来统筹和协调。”郭仁忠说。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实现城市建设“智慧”“双碳”一把抓?15位院士专家通过主旨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在智慧建筑、智慧产业、智慧交通、网络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总结了湾区经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沙龙对话环节,院士专家们围绕智慧城市、低碳和绿色发展进行了主题研讨,对大湾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新路径提出宝贵建议。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加紧推进双碳目标、建设生态智慧城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双碳经济和双碳科技是符合国家战略的新风口,创新企业会不断涌现。”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在题为《多源遥感与AI结合的双碳创新科技》的报告中指出,MRV是实现碳交易的技术核心,基于AI的MRV将成为技术创新热点。遥感+AI在双碳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前景,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大有作为。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刘耀林认为,从智慧城市来讲时空大数据是它的基础和底板,时空大数据包括对地观测数据以及社交网络的大数据。怎么把大数据变成符合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数据?要对大数据的质量评价、纠偏,来提升质量。另外还需提升智慧感知能力,比如对于智慧空间,要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地对这个城市进行感知,获得实时感知,应对城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并及时纠正。

“城市有‘生成’的,也有‘构成’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多数历史老城是“生成”的,虽然交通不太方便、预防城市灾害能力不足,但社区特色非常鲜明,产生了强大的民众归属感;“构成”的城市,防灾能力强,但布局过分理性,往往面临景观单调、“千城一面”的难题。

仇保兴指出,设计建设一个城市,片面地依赖“构成”,否定了“生成”,那么城市与历史文脉、新技术、应用场景及未来的不确定性都难以相容。以智慧城市为例,如果混淆了城市建设的手段与目标,淡化了城市治理和民众需求,仅从虚构的顶层设计入手建构这样的智慧城市注定是失败的,将成为“白智慧、空智慧、假智慧”。

据了解,近年来,深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相继实施了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海洋、智慧社区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开花,数字点亮市民便捷的生活。目前,深圳已实现81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网上办事平台,全市95%以上的个人事项和60%以上的法人事项都进入了“i深圳”App。

2022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广东院士联合会(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大学,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联合主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