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 姜扬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2 20:49:08
选择字号:
中车自主新能源汽车“组团”亮相澳门车展

 

11月11日,第十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汽车博览会盛大开幕。中国中车以“‘链’世界,‘碳’未来”为主题,携多款自主新能源汽车产品精彩亮相澳门,集中呈现了中车自主汽车全产业链和最新成果。这是中国中车首次以“组团”方式,参加国际性汽车展览活动。

开幕式现场。

在400平米的展区内,中车自主研制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功率芯片、电驱系统及新能源客车等40多个产品分五个区域依次排开,涵盖从“芯片-组件-器件-系统-整车”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强大的自主阵容和前沿的创新技术,吸引了众多参展者驻足。

自主化,让车链更安全

关键核心技术展品是中车展台的一大亮点之一。中国中车将轨道交通领域长期积累的功率半导体、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变流技术、网络控制等核心技术拓展到电动汽车领域,建立了完备的自主技术研发体系。

本次博览会中,最让人瞩目的自主产品就是基于碳化硅的最新一代乘用车电驱系统,该系统搭载中车自主SiC(碳化硅)模块、高效率电机和集成传动系统,最大功率输出能力达到220kW,续航能力提升5%,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可实现“芯片-器件-系统”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够提供完整的智慧解决方案。

中国中车自主研发的C-power220s电驱三合一总成。

而在商用车电驱领域,中车展出的全新第六代TP6集成控制器,同样采用中车自主研发的SiC(碳化硅)模块,广泛应用于8至12米长的公交车辆,驱动系统超过85%的高效区超过85%,长寿命且有高可靠性,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中国中车自主研发的SiC(碳化硅)芯片。

此外,中国中车将高铁齿轮传动专有技术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延伸发展,从动力集中式和动力分散式两条技术路线出发,自主开发了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此次展出的断开式集中驱动系统、整体式集中驱动系统和轮毂驱动系统等系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公交车、物流车、智能农机、工程机械等领域,产品性能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节能化,让出行更低碳

“我们通过充分整合轨道交通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节能低碳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汽车产品。”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在新能源及智慧交通趋势发展论坛上表示。

此次博览会上,中国中车展出了在材料轻量化、氢能源利用和核心部件高效能利用等方面的绿色科技。

相关展品。

作为全球汽车领域橡胶金属和轻量化技术的先行者,中国中车为一汽、东风、戴姆勒、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国内外知名车企提供了减振、轻量化零部件产品设计以及全套解决方案。综合对比显示,整车使用中车轻量化材料后,减重可超过100公斤。

在氢能源利用方面,中车展出的10米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客车,采用氢气作为动力能源,尾排仅产生纯净的水及清洁空气,加氢时间为10至15分钟,国标续航里程800km,并可实现全域智能高效控制,最高效率高达96%,是名副其实的长跑冠军、续航能手。

相关领导嘉宾参观中国中车展区的展品。

截至目前,中车新能源汽车产品已批量服务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法国、新西兰、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累计投放近6万台整车产品和30万多台(套)关键零部件,每年为全球减少碳排放609万吨,相当于植树3323万棵。

智能化,让汽车更聪明

无人驾驶、智慧管家、智能诊断……在中车展区,“智能”是参观者口中的高频词汇,智能产品也随处可见。

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无人驾驶微循环巴士小V。作为中国中车智能驾驶最新科研成果,该车搭载了中车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车辆配备了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众多高科技设备,可通过感知融合、数据融合和定位实现决策控制、自动转向、变道等高度自动驾驶行为,能以L4级高度自动驾驶水平满足工业园、公园景区、学校、机场等各园区场景的运营需求,实现100%的安全驾驶。

无人驾驶微循环巴士小V揭牌。(本文图片均由中国中车提供)

近年来,中国中车坚持系统解决方案引领,探索价值创造新模式,以电动化为基础,通过不断整合自动驾驶、智能互联技术,为城市出行提供绿色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智能互联方面,搭建了“智慧公交、智慧环卫、智慧物流”三大核心数字服务平台,并通过中车智慧车辆产品保障智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实现。目前,“装备+平台”模式已经在湖南长沙、衡阳和常德等地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中国中车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到全产业链环节,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到运维服务进行全覆盖,丰富拓展更多智能空间的应用,实现中车“制造”真正向中车“智造”跨越。

“我们希望借助澳门汽车博览会这一平台,积极塑造中国中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体品牌,把中车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为‘胶轮上的高铁’,成为又一张中车产业新名片。”余卫平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