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赵银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1 14:20:03
选择字号:
中国为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专设法律条款

 

                秋日,东湖老鼠尾景区。 

11月10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系列活动之一,“泥炭地保护恢复研究与我国重要湿地成果发布”研讨会在武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行。

泥炭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的3%,却承担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储量。其保护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介绍,作为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公约缔约国之一,中国始终重视泥炭地保护管理。2014年,我国启动了全国11个重点省份泥炭沼泽调查,目前9个省份已完成。

“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湿地保护法》,将泥炭沼泽保护纳入范畴,并就泥炭沼泽专门设置多个条款。”

在学术研讨环节,国内外5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泥炭地的分布与碳动态、青藏高原高寒泥炭地甲烷排放与调控、泥炭地保护与湿地立法、泥炭地恢复技术等开展了深入研讨。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以《中国泥炭地变化及其适应性管理策略》为主题进行分享。他介绍,中国的泥炭地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青藏高原、若尔盖、阿尔泰山等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部分泥炭地处于退化状态。”姜明说,下一步可以通过设立国家公园对泥炭地进行严格保护,开展生态修复等举措进一步提高泥炭地保护水平。

会议还进行了《中国沼泽志》(第二版)、《生态学透视:湿地生态学》、《湿地光影丛书》和《湿地中国科普丛书》等我国湿地领域重要成果的发布与推介,系统展示我国在湿地资源调查、湿地学科体系建设、湿地科普宣教、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其中《中国沼泽志》(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开创性地提出根据我国自然特征、沼泽形成和发育影响因素进行沼泽分区,提出了新的沼泽综合分类系统,详细介绍的沼泽达到630片;《生态学透视:湿地生态学》一书首次建立了湿地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创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分类方法,全面总结了湿地生态学发展趋势及前沿,提出了湿地生态学的未来发展建议;《湿地光影丛书》从宏观、微观、旗舰物种等不同角度切入,通过大量自然生态摄影作品,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体会湿地之美、湿地之重要;《湿地中国科普丛书》讲述了中国湿地保护的故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