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 李四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0/27 23:06:15
选择字号:
大通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新添国家级平台

 

10月26日,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下称“洞庭湖站”)大通湖分站在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揭牌成立。该分站依托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和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通湖分局建立。

揭牌仪式现场。王昊昊 摄

始建于2007年的洞庭湖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研究基地之一。

建站10余年来,洞庭湖站在湿地生物多样性退化机制及恢复途径、湖泊湿地物质迁移转化机制、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有力助推了洞庭湖流域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王昊昊 摄

地处益阳市南县东南部、与沅江市接壤的大通湖,是湖南省内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组成洞庭湖的四个较大湖泊之一、维系南洞庭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和天然屏障。

大通湖区委副书记、区长罗立峰致辞。王昊昊 摄

洞庭湖区已有成熟的洞庭湖站作为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相关研究,为何还要建立大通湖分站?

对此,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洞庭湖站站长谢永宏表示,大通湖是洞庭湖不可或缺的组分,历来农业高度发达,是平原湖区堤垸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大通湖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区位优势,同时湿地生态功能突出。“然而,多年的农业农村发展,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因此,我们将基于这些独特优势,开展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相关研究,促推大通湖流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将加强对大通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开展绿色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构建理论创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以往针对农业系统单一要素、单个环节的研究向多要素、多尺度、全过程的复合农业系统整体调控研究转变,以科技支撑中大尺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水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分站的建立是洞庭湖国家站湿地农业和资源利用方向的重要补充。”谢永宏补充道。

“洞庭湖站的建立为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在为国内外科研机构提供科研平台、培养湿地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王克林表示,大通湖分站的建设是洞庭湖站建设的重大进展,将很好地弥补大通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领域研究的不足。

王克林讲话。王昊昊 摄

王克林表示,希望洞庭湖站与大通湖区政府通力合作,聚焦地方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重大战略的科技需求,围绕湿地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高标准建设好大通湖分站,以优异科技成果支撑大通湖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为长江中下游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大通湖新样板、新模式和新典范。

“作为依托建设单位,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全力支持大通湖分站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动相关产业持续发展。”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吴铮杰表示。

益阳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及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揭牌仪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