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辉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10/26 16:58:48
选择字号:
开启新时代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的新篇章
——《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范式》评介

 

四川大学徐玖平教授完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范式》一书,针对灾难事件频发、社会风险凸显的国情,通过探明风险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规律、提出风险的防范思路与应对策略、归纳风险的化解经验与治理模式,构筑了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范式,从学理上回答如何有效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开启了新时代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研究的新篇章。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灾难事件社会舆情治理研究”的资助成果;遵循从内至外、由点及面的思路,按照认识程度不断深化、实践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机理规律、知行框架、治理模式、案例示范四个方面,搭建了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范式的整体框架,为系统化治理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有效的决策依据,对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人类科学认识和治理灾难事件社会风险,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创新视角,明晰机理规律

该书探明了公众风险感知影响机理、揭示了灾难社会风险演化规律。公众的风险感知是影响风险信息传播、社会风险演化的关键因素,著者通过网络田野调查,发现了公众对灾难事件的风险感知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把握了公众对各种灾难事件的关注和倾向、对媒体发布信息的态度和偏好,梳理了公众参与灾难事件网络传播的动机和热度,对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演化规律的研判,现有研究较少从信息传播和灾难类型的角度切入,该书则从灾难事件全生命周期信息传播和不同类型灾难本征特性两个角度,对灾难事件风险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为分阶段、差异化治理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系统思维,构建知行框架

该书分析了灾难社会风险系统结构、构建了社会风险治理整体框架。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具有主体多元、结构多层等开放性复杂系统特征。在开放的系统环境下,灾难事件社会风险信息在运行主体之间交互流转,形成具有复杂适应特征的风险生态系统,该书分析了风险生态系统的时间、空间和运行结构,构建了灾难事件社会风险生态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和系统动力学模拟,解读灾难事件社会风险的数据特征、演变机理及化解路径,建立针对自然、技术和人因三类灾难事件的社会风险治理模式,基于理论分析和实例解析,提出一套“多元多层多阶”的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体系。该书系统构建了包含“治理模型—治理模式—治理体系”三个层级的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整体框架,完善了基础理论、扩展了研究视角,对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知行合一,精炼治理模式

该书对自然、技术、人因灾难社会风险提出了差异化治理模式。著者提出,自然灾难事件中,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导致政府、媒体和公众对灾难信息的不对称,各类主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容易观点分化、风险裂变,政府应采取“引导为主、干预和回应为辅”的引导性治理模式;技术灾难事件中,公众要求公布真相,媒体广泛传播信息,政府希望控制局面,若各自为战、缺乏协同,则无法化解社会风险,政府应采取“以回应为主、引导和干预为辅”的回应性治理模式;人因灾难事件中,因素复杂、多有反转,具有较强的不可预测性,大量的虚假新闻、曲解言论通过互联网肆意传播,极易引发负面社会情绪,政府应采取“干预为主、引导和回应为辅”的干预性治理模式,为化解和管控灾害社会风险提出新思路、新策略。

治学为公,推广普世经验

该书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社会风险治理系统分析框架和信息传播模型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通过精选2017年“8·8”九寨沟地震、2015年“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2014年“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三个典型实例,按构框架、挖数据、建方法、精分析的脉络,该书对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演化进行案例复盘,归纳经验、分析教训,为各类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有效模式、可拓展的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仍在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波接一波袭来,各种灰犀牛式、黑天鹅式灾难事件充斥着21世纪的前21年历史。徐玖平教授的这项研究成果,具备深厚的历史积淀、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是社会风险治理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为灾难事件社会风险治理提供许多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和可行模式;对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有重大贡献,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积极力量。

(张辉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