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学会与党同行之中国农学会 |
百年坚守 赓续“农”墨华章 |
|
编者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中国科协网开设“百年学会与党同行”栏目,选取9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全国学会,展现百年学会拥护党、热爱党、忠于党、追随党的成长历程,记录他们坚持把科学交给人民,用科学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104年前,一群青年农业精英在上海集结,在此埋下了一颗“研究学术,图农业之发挥;普及智识,求农事之改进”的种子。他们及其后来者在希望的田野里辛勤耕耘,用坚守与奋斗始终践行为祖国农业科技事业奋斗的梦想。
百年春秋,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中国农学会而言,却在这“历史的一瞬”获得了“史诗般的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带领下,中国农学会目前已发展成拥有9个工作委员会、34个分支机构、联系31个省级农学会的农业综合性和学术性团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为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开拓创新、繁荣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从生根萌芽到枝繁叶茂,中国农学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坚守”二字。正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对科学和理想的初心坚守,才让中国农学会在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大时代中不避艰辛、踏浪而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潮中昂首阔步、独树一帜。
筚路蓝缕 守创办初心
“养民之政,首重农桑”。
一百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一批仁人志士以“转弱为强,反衰为盛”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驰骋于地球之上”为己任,开启了“研究学术,图农业之发挥;普及智识,求农事之改进”之征程,点燃了振农兴邦的希望。
1895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首创农学会;1917年,陈嵘、王舜成等发起并成立中华农学会(中国农学会的前身)。1926年,毛泽东同志曾以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身份,应邀出席中华农学会第9届年会,并在开幕大会上致辞。
1917年中华农学会成立大会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召开
在战争连绵、动乱不定、经费奇缺的情况下,中华农学会一大批青年农学家饱含热情,无惧困境,艰难地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创刊于1918年的会报《中华农学会报》几经易名,成为当时国内农业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报刊。
中华农学会会报
为倡导学术研究,中华农学会设立了各类奖学金,激励和培养农学人才。从1932年初设奖学金,到1948年奖学金增加至10余种,获奖的学生和青年学者众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为相关领域的院士和顶尖学者。
1945年中华农学会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农业工程研究生
中华农学会还选派大量留美农科学生,为我国农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学会专家研究提出的诸如《战时农业政策讨论纲要》等建议对保存我国农业技术力量,发展战时农业具有深远意义。中华农学会自成立之初就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互访,20世纪20年代,与日本农学会每年互派代表团参观访问,与欧美各国对口的学术团体保持着交流关系。
披荆斩棘 与理想同行
中华农学会发展壮大之际,延安中国农学会筹办成立。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总后方。为了克服困难、争取条件、扭转局势,党中央全面动员党、政、军、民、学发动了延安大生产行动,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投身其中。
1941年,在朱德总司令的指示下,以研究农业学术、普及农业知识、辅成新民主主义农业建设为宗旨的延安中国农学会成立。学会组织专家对南泥湾、槐树庄等地进行考察,并形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和《我们对于边区农贷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开垦南泥湾、发放耕牛贷款和植棉贷款等建议,对延安大生产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延安中国农学会成立报道
延安中国农学会技术人员向边区人民介绍农业生产知识
1947年,在中共南方局青委和上海地下党科技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以“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为方针,争取技术人才,扩大党的影响,为迎接新中国的建设积蓄力量。
建国初期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举办展览
守得云开见月明,坚守带来成长和收获。截至1948年6月,中华农学会共有会员6251人,有267个单位加入团队会员,除南京外,在重庆、成都、上海、台北、济南、广州及美国均设有分会。
全力以赴 担兴农重任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农科学会组织同社会各界一样,热情高涨,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1950年11月,在中华农学会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延安中国农学会等成员,中国农学会在北京筹备组建,并于1951年4月正式成立,内设农、林、土壤、植物病理、昆虫、畜牧兽医等专科学会。
中国农学会成立
整合组建、焕然一新的中国农学会联合全国9个农科方面学会发出“心交给党,知识交给人民”的倡议,提出面向生产、面向实际,用科学的方法总结群众丰产经验,用近代科学的先进理论技术,研究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尽早地赶上或超过国际科学水平。
农业科学方面十个学会联合倡议
1962年,中国农学会组织成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沈其益等专家联名提出《关于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建议》。该建议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批示作为中央文件发八届十中全会与会全体同志,且在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培养这方面的人才”。1963年,中国农学会提出小麦锈病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的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批示,使该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迎来了“百花齐放”的黄金期,《农业学报》《园艺学报》《作物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一批学术期刊和主要学术杂志相继发行,传播研究前沿,繁荣学术交流。
厚积薄发 启强农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学会再次焕发生机,迸发出青春活力,开启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1978年,经中央批准,中国农学会办事机构正式确定为原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明确了机构和编制,体系建设也逐渐完备。秉承“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坚持以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与繁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勤耕励学,薪传不息,中国农学会不断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社团。
这一时期,中国农学会以系列专题学术会议为依托,以高层次专家调研为抓手,着眼农业发展战略性、引领性、方向性重大问题难题,提出一系列专家建议,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中国农学会组织召开黄淮海平原农业学术讨论会,提出的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重要建议被列为国家计划
中国农学会组织数百专家深入武陵山区考察论证,提出《关于武陵山区农村综合开发治理建议》
1998年,为适应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中国农学会倡导成立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汇聚当时我国农业科技界120余位院士和学科带头人,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库。
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立大会
中国农学会还充分发挥农业民间交流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两岸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2005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研讨会期间,海峡两岸农学会实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握手。派遣研修生也是学会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自1981年起,先后向日、美派遣农业研修生2000多名。
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接见中国农学会赴日本研修生代表
2005年7月中国农学会第八届会长张宝文会见台湾地区中华农学会常务理事涂勋
为顺应我国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和培养需求,1998年至2006年,中国农学会连续开展了10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评审工作,共计351人获奖,目前大多数获奖者均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其中8位当选“两院”院士。
为激发农业科技工作者活力,2006年中国农学会设立“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这是目前农业行业内设立的级别最高的综合性科技成果奖。自设立以来,共有1095项科技成果获奖,2万多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受到表彰,有力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此外,中国农学会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从传统办活动、编图书、立示范、赶大集到“量身定做”“量体裁衣”的信息、知识、技术、理念的精准推送服务,科普工作实现了从应急型、大水漫灌式向主动型、精准滴灌式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学会是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首批科学技术成果评价试点机构。自2009年以来,已累计评价科技成果800余项,经评价的成果超80%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为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交易、资金支持提供了参考佐证。
中国农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
锐意进取 创世界一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学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于创新,敢于开拓,以国际国内聚焦的重大农业问题为抓手,集聚专业技术人才,攻坚克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2012年、2018年先后两次获得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中国农学会的职能不断拓展、管理更加规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农学会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坚持科学治会,按时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成立理事会和办事机构党委,组建监事会,不断完善民主办会机制;修订完善学会章程,建立健全学会人事、财务、资产、会议、档案等内部治理制度;落实办事机构实体化、工作人员专职化,强化学会分支机构考核管理,确保学会工作有序开展。
中国农学会党委赴建党百年农史展参观学习
中国农学会在学术品牌打造方面,以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等为重点,同时积极培育葡萄产业、棉花产业、农业文化遗产、耕作制度、监测预警、农业气象等20多个专业学术交流品牌,形成学术交流品牌“一超多强”格局;从热点需求出发,以新媒体推动科普,以科普助力扶贫,打造农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品牌;以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为依托,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智库,参与多项国家战略制定,树立高质量农业领域建言品牌。
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现场
奖项设置与评估方面,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以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引领重大科技研究方向,以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以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遴选发布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助力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起成立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加入全球农业与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协会联盟,举办国际性会议,着力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国际科技资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服务;建设学会门户网站英文版,创办英文期刊,搭建对外宣传平台,以信息化手段着力提升学会国际化水平;组团赴德国、英国开展农业科技社团交流,推荐学会会员担任国际组织重要职位,协助开展世界农业奖评选工作,提升国际显示度,让世界农业听到中国声音。
2020年第六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召开
2017年12月12日,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回顾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并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及农业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中国农学会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也充分肯定了中国农学会作为中国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心交给党,知识交给人民”到“与党同心同奋进,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中国农学会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展望未来,中国农学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会更高标准,以崭新的姿态拼搏奋进,为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懈努力,谱写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