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29 23:36:01
选择字号: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决赛在上海举行
第三届“海上争锋”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同期举办

 

8月28日,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拉开帷幕。本次比赛由中国科协与工信部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主办,围绕新概念创意设计、舰船模型智能航行与特种作业、海上智能感知、舰船航行虚拟仿真等科目设置11个组别。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挪威斯塔万格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以及中国船舶集团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江苏自动化研究所等128所院校和科研院所的666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

第三届“海上争锋”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等活动同期举办。

赛制变革:巩固科创基础,佳作脱颖而出

承办本次大赛的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首屈一指的顶尖院校,1943年成立造船系以来始终与国家的船舶工业血脉相连,领域科研教学实力雄厚,顶尖研究成果频繁涌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开幕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1949届校友黄旭华院士,“辽宁舰”总设计师、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1966届校友朱英富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1982届校友林忠钦院士,舰载装备与运用工程知名专家邱志明院士现身,通过视频寄语,激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竞赛。今年大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赛制的变革与转型,办赛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参赛规模进一步扩大。今年大赛首次设立“全国—区域—高校”三级比赛赛制,设置了长三角、环渤海、华中、西北、西南等十个分赛区,参赛热度空前,共吸引来自境内外38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985名师生参与。

二是组织形式进一步优化。受疫情影响,大赛组织方采用虚拟现实交相融合、线上线下协同办赛的模式。除了针对评委评审环节设置云答辩,还针对模型水池竞赛环节,在江苏科技大学设置了线下赛场。参赛选手将作品线下寄送,由志愿者通过在线直播形式,进行公开竞赛展示,在有效办赛的同时最大限度规避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赛题内涵进一步丰富。大赛除了传统赛道外,还命制了狭水道船舶自主航行、水面与水下智能感知等新兴技术赛题,同时设立了技术难题求解和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挑战赛道,从鼓励创新到揭榜挂帅、众包求解,进一步打开学生的专业前沿视野和行业认知格局,促进更多优秀学子投身船海领域创新实践。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国安总结说,大赛发展至今,在规模、形式、内涵上不断演进,已涵盖船海工程、人工智能、航海技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赛道,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推动智能船舶、绿色船舶等行业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转化应用。

前沿争锋:解耦关键难题,推动技术演进

提炼行业的“真问题”,锤炼学生的“真本领”,是大赛历经十载,愈发蓬勃的关键。本次大赛以2021年3月23日苏伊士运河“长赐号”搁浅事件为背景,基于中国船级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开发的虚拟测试系统,设计高精度仿真测试场景,考察参赛选手的算法在狭水道对大型运输船舶的操纵控制能力。中国船级社科创试验中心主任蔡玉良希望,借助大赛吸引更多创新人才聚焦行业前沿问题,促进智能船舶测试验证技术迭代升级,切实推动我国智能船舶与智能航运发展。

本次大赛还利用上海交通大学(日照)智能船艇测试场积累的实验数据,设置了水面与水下智能感知的赛道,考察参赛选手的算法在实际海洋环境中识别目标的能力。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易宏教授介绍说,海洋装备的智能化转型发展,对船海学科人才创新实践模式提出了新需求,以大赛为平台,以数据为纽带,希望智能船艇“测试场”成为服务人才培养的“练兵场”。

“通过参加、举办大赛,也促进我们对船海学科教学体系的深入思考。”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主任薛鸿祥教授说,“在大赛中获得佳绩的作品,往往是由学生在船海学科知识基础上,借助信息、材料、能源等跨学科前沿技术形成的创新解决方案。因此,革新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发展和变革的能力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十年回眸:产学融合育人,青年英才喷涌

在大赛设立之初,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就邀请以船舶设计大师为代表的行业顶尖专家担任大赛评委,让参赛学生有机会与行业“顶流”直接互动。2019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海洋装备深度融合,学会又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级社等单位创设“海上争锋”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深耕交叉领域,引领行业前沿。

朱英富曾长期担当大赛的评委会主席,也推动了“海上争锋”挑战赛的创设。朱英富说,国家船海行业已经日趋强大,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天地。作为船海人,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教导,勇于创新,为国争光,把爱国之心化为实际行动,为我国船海行业发展贡献磅礴青春力量。这也是大赛设立至今,通过产学融合的手段不断铸魂育人的宗旨所在。

江苏科技大学李志富教授是首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专家,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回顾当年的参赛经历,他表示,正是由于准备参加航行器大赛这一段难忘的经历,丰富了他的知识背景和科研能力,加深了对船舶行业的理解,凝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坚定了他从事船海领域科学研究的信心。

上海交通大学首届“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于特,毕业后选择加入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二六研究所工作。他曾获第七届和第九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的特等奖。他说,通过参加大赛,作为一名学生“技术总师”与团队成员攻坚克难打磨作品,让他对这个专业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兴趣,更学会了责任与担当。

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魏圣哲已经参加过两次大赛,今年他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学弟学妹们又拿出了新作品参赛。从船体设计到智能控制算法,再到基于视觉伺服技术实现船艇集群控制,他们持续探索船海行业前沿,以任务为导向实现课堂知识的融合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党委书记周薇表示,为深度融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学院成立校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为船海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课赛融合、以赛促学”的空间,旨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跨专业知识,通过开发多种智能船艇作品参赛,有机融合“船海”与“智能”知识体系,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