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29 23:33:46
选择字号:
胡可一:最美“船舶设计大师”

 

工作中的胡可一。 江南造船集团供图

2021年获评“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江南造船集团科技委主任胡可一,曾在江南造船总工程师的职位上一干就是20年,打破了同一家企业里总工程师一般任期10年的惯例,他也是船舶工业界少有的未读过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总工程师。

胡可一说,这所有15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摇篮”的老船厂就是他的“社会大学”。从1982年进厂工作至今,他不仅带领研发团队创造了中国船舶工业史上的数个第一,也亲自参与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船舶工业的飞速发展,一艘艘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船舶迈出国门,在高技术复杂船型等领域让中国船舶的实力享誉世界。

2019年5月,57岁的胡可一卸任总工程师。改任科技委主任的他更加注重把握技术方向、培养年轻团队,让这所百年船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手写制图 图如其人

1982年,刚刚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胡可一被分配到江南造船厂,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

当时绘制设计图还没有CAD软件,只能在绘图板上手工完成。设计师们画图用的0号纸长120厘米、宽80厘米,规范操作是把纸固定在画板上,画图时板不动,人动。老设计师们功夫了得,站着画图,一站就是一天。“我可站不住。”胡可一开始有点吃不消。

但胡可一是有想法的人。他画图时先在画板上打好标记线,然后就坐着不动了,凭借着空间想象能力好,让画板围着他转,一坐也是一天。为了少转两圈画板,他甚至练就了倒着写字的功夫,不论画板朝哪个方向,不论数字、英文还是中文楷体,图纸上的注释都能被他完美呈现。

“那时绘图是很累的,好在我们摸索了许多窍门。”善巧干的胡可一如今回忆起来感慨颇多:“图若其人,一张图纸扰能看出一个工程师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一张漂亮精准的图纸背后,一定有个自我要求高、做事认真严谨的人。”

自主攻关 打破封锁

1984年底,江南造船签下了国内最大载重量的巴拿马最大型散货船的订单。当时国内对这个船型还有很多技术空白,缺失船体结构设计、舾装件、企业内部标准等。1987年,6万5千吨的巴拿马最大型散货船如约交船。这是胡可一从设计到建造完工始终参与的一个项目。他说,建造这个船型,为中国造船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1999年,37岁的胡可一当上了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我当时就把目光投向了超大型全冷式液化气船(VLGC),但在当时,“技术、设计以及建造都有很多难度”。

“当时只有日韩能造这种船型,并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我们只能自己攻关。”2003年,江南造船启动整体搬迁至长兴岛的方案时,胡可一坚持把该船型作为主攻方向。尽管当时还没接到订单,但团队一直没有放弃。

2007年,长兴基地的造船设施基本确定后,胡可一重启该项目研发,并根据最新趋势,开发了新一代船型,在2012年前后为船厂获得了8艘VLGC订单,突破了国外垄断。“目前,在这个船型领域,江南已经是世界第一。”胡可一底气十足地说。

2008年,胡可一荣获首届“船舶设计大师”称号。

坚持试航 勇担风险

总工程师在船舶建造完工交付前,有时也要参加试航。

2000年,胡可一接到紧急通知,某试航船航行中船体内有杂音。当天晚上8时许,厂长派车把他直接送到黄浦江口,他登上了拖轮。“船在外海,拖轮开了大概六七个小时才碰到船(拖轮原本不能进入航区)。当时海上风浪很大,拖轮摇摆得非常厉害,桌上的东西全部被打翻在地。如果不关舱门,海水马上会倒灌进船舱。”

到达目的地后,拖轮向前靠上去,大船将舷梯放下来,拖轮的甲板和舷梯的落差足足有两米,个子不高的胡可一先跳到舷梯上,再爬上船。“到达后已是半夜,我们立刻下到机舱后部实地听音,与船级社的专家多次沟通后,判断出杂音来自螺旋桨,后来发现是螺旋桨制作过程中出了一个差错。”胡可一在船上待了两三天,随后将勘验结果带回船厂分析,并修正了螺旋桨的边缘形状参数,顺利解决了问题。这个事件也推动船厂专门制订了针对外检员到制造厂商“上门”检验螺旋桨的检验细则。

胡可一解释说:“船是单个产品,不是批量生产的,更容易出现无法立刻判断的问题,所以需要我们亲自到现场排查和勘察。”他表示,船厂最大的特点便是能举一反三,“我们派去现场检测的工程师,要求都比平时高,做好每个问题的预防措施,才能不再出现同类问题”。

苦学英语 “不务正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造船工业开始走向世界。船厂越来越需要同国外船东和设备商打交道。胡可一说,一开始,国内船厂连标准的合同文本都没有,跟船东对话都是“哑巴英语”,而请的翻译不懂技术,交流效率大打折扣。

为了赶上时代发展需求,没去过国外留学、没念过硕博、刚进厂不敢开口说英语的胡可一,一下班后就骑自行车到市中心,上夜校到八九点钟,恶补英语。他也在工作中拼命地创造学习机会。“我看老外怎么写传真,句子怎么用,下次也尝试着用,慢慢用几遍就记牢了。在接待船东、监造代表和船级社的验船师时,我都尽力用英语和他们沟通思路。每次去不同国家,我会了解下当地的文化,找些大家的兴趣点交流。”采访中,关于船舶设计的国际上的通用说法,胡可一都能脱口而出。

胡可一在圈内被称为最“不务正业”的总工,除了设计,凡是和船相关的事情,他都得过来“掺和掺和”。比如,分管市场营销部卖船。

“我从不把业务看做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将技术与商务结合。”

他每次去国外谈生意,都要把那个国家的人文、历史、礼仪、习俗先学习一遍,甚至连船东的家庭背景、工作经历都要查个底儿掉。为的就是投其所好,正事稍后再说。

一次胡可一去见一位希腊船东,得知老先生小时候和妹妹坐船去美国的经历。小时候?胡可一心里盘算:“按老人家的年龄算,他小时候坐的应该是铆接船。铆接船自己熟啊,最早的轮船都是采用这种技术,就从这做突破口,聊铆接船,让老先生回忆回忆童年。”关系搞好了,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同时,胡可一还曾兼任厂里的法律顾问。

多年来,他也一直在带新人,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工作“传帮带”。他介绍说,江南造船成立了“江南研究院”,有多个实验室在进行各种原理性研究。现在,身为科技委主任的胡可一更加侧重带领年轻人研发新船型。“竞争越来越激烈,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船厂一定要依靠新船型开发,否则只能吃老本、没有生命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