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溢滔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1/8/20 9:36:48
选择字号:
奋力奔跑在中国遗传医学发展最前沿

 

 口述人:曾溢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创始人)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建院80周年庆祝晚会上,我带领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全体同仁高歌一曲《上海滩》。这句百转千回、气象万千的歌词恰好正是我国医学遗传学这段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的真实写照。
 
我所在的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从最初一间20平方米的小房间,至今发展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我们团队走过的艰辛科研道路及收获的一系列成果,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卫生事业和科学技术人才的高度重视。
 
小小研究室引国际同行关注
 
我祖籍广东顺德,少年时就非常喜欢读书,老师和同学们称我是“那个读过图书馆每一本书的学生”。
 
1962年,我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一度从事针刺麻醉工作。直到1978年,受上海市卫生局委托,我在上海市儿童医院筹办了一期医学遗传学习班,邀请了几位著名教授前来授课。为配合授课,上海市儿童医院的烧伤病房临时布置了一个示教实验室,这就是后来的上海市儿童医院医学遗传研究室。
 
研究室设备十分简陋,刚成立第三天,我们就接待了一位贫血原因不明的外国女留学生。我和夫人黄淑帧带着年幼的女儿曾凡一吃住在实验室,靠着一台自己制作的高压电泳仪,完成了病人的血红蛋白一级结构分析,诊断她罹患的是一种新型地中海贫血。这也是我国完成的首例血红蛋白化学一级结构分析。该项工作被邀请在中国遗传学会成立大会上作大会报告。这项成果还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从此,我们这个小小的研究室走上了国际科技竞争的舞台。后来,研究室也改制成为中国第一所医学遗传研究所——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
 
血红蛋白疾病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是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遗传所就率先在国内完成了“地贫”等常见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20世纪90年代初,我和遗传所团队根据自己对基因调控研究的结果,尝试通过羟基脲调控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来治疗β地中海贫血获得成功。
 
创建转基因羊全新技术路线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863计划有力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我的学术生涯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尝试将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胚胎工程技术嫁接到农牧业研究的新领域,开展转基因羊的研究。
 
1986年,北京农学院胡明信、吴学清教授夫妇找到了我和黄淑帧教授,希望合作研究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经过4年多刻苦攻关,终于在1990年首次克隆了牛类性别决定基因SRY的核心序列,率先提出和实施通过检测奶牛胚胎的SRY基因来鉴定其性别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并与胡明信、吴学清教授等对209头奶牛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地胚胎移植来控制奶牛的性别,为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在国际前列作出了卓越贡献。
 
1984年,施履吉院士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通过转基因动物制作乳腺生物反应器来表达外源基因的构想,然而这一原创性科研工作受当时客观条件所限,未能完全实现。1992年,国外首例携有药物蛋白的转基因羊出世,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却首先在国外形成雏形,这令我十分痛心。我密切关注着国际这一领域的最新动向和发展态势,经过深思熟虑,下决心制订了一项长远的动物转基因制药研究规划。
 
1993年初,在上级领导支持下,我们以“农-科联合体”的形式果断接收了一个濒于破产倒闭的养牛场,不到3年就将它转亏为盈。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开展转基因羊的研究,但转基因羊研究难度极大,成功率极低。我和黄淑帧教授分析了经典的转基因动物技术路线上的缺陷,创建了以“整合胚移植”为技术基础的转基因羊的全新技术路线。运用这套技术路线,乳汁中具有人凝血因子IX活性的转基因山羊于1998年问世。
 
不甘人后永争第一探新路
 
1999年2月19日,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奉新动物试验场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头携带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滔滔”。通过转基因动物来生产药物是迄今人们所能想象得出最为有效、先进的系统。转基因动物就如一座“动物药厂”,其乳腺可以源源不断地分泌目的基因产物(药物蛋白)。不但产量高,而且表达的产物已经过充分修饰和加工,具有稳定的生物活性。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动物又可无限繁殖,具有成本低、周期短和效益好的优点。
 
“滔滔”诞生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包括《文汇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这项研究被评为中国1999年十大科技进展——十大基础研究成果,并名列榜首。与传统的制药模式相比,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制药具有生产成本低、效益高、产量高、稳定性好,而且产品可以进行正确的翻译后修饰等独特的优越性,有望成为本世纪新型生物产业。
 
2003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冠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这是医学遗传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科研人员从建所初期的15人发展到今天的40多人,还从国内外引进了学有所成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风雨沧桑、壮志未休。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从最初一间20平方米的小房间起步,到发展成为今天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坚强领导下,医学遗传事业必将后继有人、前途远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