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环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9 9:45:43
选择字号:
他用一生践行“三牛精神”
——追忆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创建人赵景柱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供图

 

无论是冬日寒风还是夏日酷暑,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园区的草丛和树林间总有一位忙碌的身影,一手抓着杂草,一手拿着工具,干得热火朝天。

大家都知道,这是老所长赵景柱在义务劳动。

但少有人知道,研究所创办以来,这种身体力行、无私奉献、呕心沥血、一心为公的精神,是老所长数十年如一日营造的文化氛围和品格,至今仍感染并激励着后来者。

但现在,人们只能在回忆中找到这个身影了。8月4日,赵景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拓荒牛:“从0到1”的“820精神”

2006年3月,从丽江挂职回京的赵景柱还没休息几天,就接到院党组通知,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他欣然受命,四处奔波实地考察、调研、分析、论证,最终选址在厦门市杏林湾畔,开启了“从0到1”的艰苦筹建,这一干就是十五年。

2006年的杏林湾还是一片沼泽荒滩,零星分布着农田、鱼塘和鸭场,周边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没有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更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

在东渡临时租用的旧房子里,赵景柱开始一笔一画地设计研究所建筑景观,擘画城市所未来发展蓝图。园区每一块砖、每一叶草都记载着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园区里每一处精妙设计无不包含他的睿智思想和辛勤汗水。城市所园区的设计就是厦门市的微缩版,也是智慧城市、循环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的综合实验体。

城市所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不到1.59亿元,每平方米不足2600元,这在2007年、2008年建材价格、人力成本急剧飞涨的年份,实属罕见。这恰恰体现了老所长花好每一分钱的精神。

城市所第一批建设者们经常谈起的“820精神”是指2008年8月20日,那是令人难忘的一天。

当天上午,为了督促加快基建建设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赵景柱决定按原计划时间,带领城市所第一批人员“强行”入住尚未建设完成的研究所园区,在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空调、没有电梯、满是蚊子的艰苦条件下,冒着酷暑开始了科研工作和生活。正是这样的非凡之举,在这样的“勉强栖身之地”,大家不畏艰难,热情工作,克服重重困难,造就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艰苦创业、迎难而上、忘我工作”的“”820”奋斗精神和工作激情。

在赵景柱的不懈努力下,城市所筹建初期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

200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授予其“突出贡献奖”。

孺子牛:潜心科技报祖国、甘为人梯托青云

为汇聚四海贤才,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科研有感有得,在赵景柱的带领下,研究所广泛征集所训和所徽图标的设计。

他亲自制定了富有深刻内涵的“忠诚·尽责”所训,希望研究所每一个人对党和祖国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国家的科技事业忠诚,对合作者真诚,永不忘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使命担当。

赵景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他们之中,有的成长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有的成长为政府重要工作岗位骨干人才,有的在企业界成长为科技创新的冉冉新星。他慧眼识珠,引进的人才中一大批已经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贺泓、朱永官相继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老黄牛:所里的事在他心中重千金

城市环境所正式成立后,赵景柱不改工作第一的本色,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所建设和发展,双肩挑起研究所领导干部和科学家双重身份。

他坚持白天做行政管理工作,晚上进行科学研究,力求做到两不误。他也确实做到了,不仅带领其他管理人员一起将研究所行政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作为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家,赵景柱带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先后承担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专题研究项目和中科院美丽中国先导专项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开创了景感生态学研究,创新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理论方法。他是科技部“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主要负责人。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作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赵景柱一直保持淡薄名利、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

舍小家,为大家。2006年建所以来,赵景柱一直住在研究所的单身公寓、办公室里,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他无怨无悔,一心扑在研究所发展上。即使回北京出差,也是开完会、办完事就立即返回,甚至舍不得在家里多住一晚,每次都是匆匆去、匆匆回,不知有多少次以实际行动讲述了新时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城市环境所俨然成了他真正的“家”。

赵景柱无私奉献,把自己几千册的珍藏书籍、几百件保藏的有关城市发展的古物、几百件建所的旧物捐给研究所收藏,创建了城市环境所博物感(新创的名词,感知类博物馆),见证那一段感人心扉的历史。

有人觉得他仿佛是一头老黄牛,只问耕耘。2008年,赵景柱参加厦门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评选。当他得知一位基层科技工作者和他一样进入最后一轮评选时,毅然主动退出评选,让基层科技工作者当选。他常说,能实实在在做些有意义的实事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长期日夜操劳,赵景柱同志身患多种疾病,类风湿关节炎伴随他见证了城市所的诞生和成长。他经常忍着病痛在园区剪枝、修树,笑谈自己已经是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专家,查遍了中外这方面的所有资料,比医生还专业。

但是病魔还是击倒了这头老黄牛。由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身体即使出现异样还是坚持硬扛,直到实在扛不住才去医院,待检查出已是疾病晚期。和病魔抗争了不到两个月,老黄牛永远离开了他耕耘一辈子的热土,年仅63岁。

噩耗突然传来,全所上下无不悲痛万分、难以接受。赵景柱生前好友、同事、学生纷纷来电表示沉痛哀悼。

“惊雷忽作大河哭。景柱别,自悲苦。犹记丙戌,创所自东渡。泼墨挥毫当日事,人不见,空留书。忠诚尽责所训出。起宏图,上征途。景感生态,科技创新足。园中情长生草木,怀千古,记当初。”这是崔胜辉研究员专门为他赋的词《江城子·沉痛悼念赵景柱所长》。

“行华夏走欧美开系统拓生态景观景感竟领学界风向,从东北到西南先做人后做官柱天柱地铸就世间楷模”。这是赵景柱生前好友的感叹。

他的博士后导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J.B. (Hans) Opschoor教授也从遥远的荷兰发来深情的回忆文章,高度赞许他高尚的人格品德和作为一个学者所拥有的科学精神,为城市所失去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和优秀的科学家而深感痛惜。

斯人已去,精神常在。在他奋斗过的研究所,他为城市所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毕生的贡献,他爱所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的个人品格以及制定的“忠诚·尽责”的所训精神永远激励着城市所人砥砺前行。

诚如朱永官所言:“赵景柱所长对于我们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他是杰出的生态学家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家,他为城市所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他的一切!他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和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