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杨安 袁姝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18 20:55:24
选择字号:
聚焦“碳循环” 服务社会发展
“地球科学与碳循环”院士高端论坛召开

 

院士高端论坛现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供图

7月17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上,来自高校、科研单位等3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地球系统科学”主题,进行“地球科学与碳循环”院士高端论坛,通过主题报告、交流研讨、互动提问的方式,为中国地球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与国际相关领域顶尖科研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表示,碳循环和全球变暖是紧密相连的,地球系统科学要针对全球变化中突出的全球变暖主题,为社会服务,实现双碳目标,最终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的讨论围绕水循环与水安全、水循环与碳循环展开,以水循环为纽带的水—土—气—生及人—地关系是地球系统、流域科学基础,水系统担任应对气候变化与“减源增汇”的双重角色。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从科学、政治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在科学方面,地表的含碳物质通过板块运动进入不同的深度,部分返回到地表转化成不同的形式,对环境气候产生不同影响。在政治方面,我国排放总量与庞大的人口数量的问题,也是在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郑永飞强调,双碳目标不仅仅针对是碳的排放,更是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经济绿色发展的探索。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看来,碳中和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替代,通过新能源的替代,以及碳埋存、碳捕获后的利用与转化,实现双碳目标;其次是影响,探究碳循环对天气、环境的影响;最后是在评估方面,通过上下互动的评估,检验碳中和行动的有效性。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吕永龙针对人为碳排放及其生态效应展开讨论,分析了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与环境变量之间的耦合或脱钩关系、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介绍了中国采取的措施,多种环境压力源(包括气候、碳排放、工业生产、污染等)单独及叠加会对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影响。吕永龙指出,人类时代应把人为的碳排放与自然的碳循环整合起来,以组合性的政策和技术来应对碳减排的挑战,从而最终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大会旨在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促进CNC-IUGG的发展以及结合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发起的“未来地球”(Future Earth)计划,促进四大计划中委会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等方面有所贡献。

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CNC-IUGG)致力于地球科学研究,旨在推动和协调地球及其在星际空间中的环境研究;促进大地测量、地球物理以及相关地学方面的国内与国际合作,注重把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