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 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28 16:11:16
选择字号:
王立祥:为党学习和工作70年的旱地农学家

 

干旱农学家王立祥                       张晴 供图                           

当86岁的王立祥教授被问起高寿的时候,他总是回答:“小得很,七岁。”看着别人讶异的眼神,哈哈笑道:“十二个生肖相当于一个周期,86就是7岁多点嘛!”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为什么这么想呢?振奋自己!”

听党的话,旱地农业科教六十余载

王立祥1935年出生于安徽省明光市,1953年高考前夕,王立祥聆听了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的自传性报告,深受感动。当年高考的语文作文命题为“记我最崇敬的一个人”,王立祥发自内心地以吴运铎的事迹为素材写了这篇作文,取得了较好的语文成绩。

在那个大学生稀缺的年代,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不仅免除学费,而且每人每月发放助学金12元。王立祥将10元作为伙食费,2元作为学杂费,自身的生活条件较考上大学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当年的西农仅有一栋3号教学楼,王立祥所在的农学专业一级仅有28人。 全班同学对于党的关怀都深受感动,“为党学习”“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蔚然成风。大学期间,王立祥通过党史学习,又将其亲身经历的新旧社会进行了对比,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57年,王立祥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分配工作填志愿时,他和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写到“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一切听从党的安排”。当听到自己被分配为留校任教时,欣然接受了留校任教的工作。

为了上好课,克服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问题,他在课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别人几小时能备完的课,他会花费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在给学生正式上课之前,王老师总是会先对着墙独自练习。就这样,王立祥老师的表达能力逐渐提高,课上得也越来越好,并获得了“农业部属高校首届优秀教师”称号。

1986年,王立祥光荣入党,他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工作去践行入党誓言。

1987年9月,在他亲力亲为推动参与下,西农成功举办中国首届国际早地农业讨论会。随后,他又用3年时间为西农争取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助力陕、甘、宁、青等半旱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并得到UNDP的认可。

王立祥长期致力于农业资源与高效耕作制度研究,在旱区资源优势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方面成效显著,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10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和省部级一、二、三等奖10余项。

不忘初心,著书立说献良策

“中国政府在中国粮食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向政府建言献策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也是2001年退休后,王立祥潜心研究、著书立说,通过专著向中央建言献策的原因。

他主持并联手我国粮食生产战线200余名专家教授共同完成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一书有150万字,这是一本向政府进言献策的专著,书中提出“藏粮于地,寓粮于技,储粮于库”的坚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三位一体方针,并指出耕地和技术是建设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深受各方重视。

王立祥在《中国早区农业》中,一反以往中国旱区农业局限于北方气候干旱区的传统,建议政府将南方季节性干旱区纳入国家政策范围,得到国家科技部采纳。其也是2009年入选国庆60周年献礼书目三部著作之一。

王立祥退休后20多年间,《中国北方旱区农业》《中国旱区农业》《中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奖。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立祥仍在坚持写作,勤学奉献。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民族复兴的主旋律,那何为现代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立祥学党史、悟思想,提高理念认识,明晰奋斗目标的实现,武装思想,十余年来一直研究这个问题,以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对此,王立祥学习了20年的文献素材资料,初步写成了十万字,借此表达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志愿。“时与势站在我们一边,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们定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