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19 19:00:19
选择字号:
“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主责主业”是什么

 

新型研发机构虽然被称为“四不像”,但仍“闯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之中,还被寄予厚望,但它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些年,广东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光宇、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贻新等人所带领的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中国工程院高端智库重点项目等支持下,试图厘清这一“四不像”机构如何闯进科技创新体系、其“主责主业”是什么以及如何持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前不久,该团队的新书《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学理分析与治理体系》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刘贻新看来,新型研发机构并不是一个“误入者”,而是科研院校、企业及社会资本的“粘合剂”,核心作用是打通创新链,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

从“四不像”理论提出到雨后春笋般兴起

成立于1996年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清院)是业内公认的我国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该研究院采取市校共建、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结合导向。

深清院一经出现,社会各界就猜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为此,该研究院提出了“四不像”理论来解释,即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内容不同;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

此后,新型研发机构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但长期以来,新型研发机构在各地“自由生长”。直至2019年,科技部发布《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才从国家层面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功能定位、基本条件、管理评价等予以规范。

截至2020年4月,我国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规模总量达到2069家,45.9%的机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0%,总收入之和达1771.75亿元,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该团队将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特征概括为“八化”,即职能定位的聚焦化、功能作用的一体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机构性质的多样化、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市场需求的产业化、创新服务的社会化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化。

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例,刘贻新向《中国科学报》介绍,新型研发机构通常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的其中两方或三方采取“共同投入”模式组建,形成具有现代科研院所性质特征的出资人制度,打破传统科研院校由政府一元化投资格局。在他看来,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推动政企分开和政产学研资协同合作的过程,有利于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和建立现代化科研院所制度,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升创新的整体绩效。

“政策问题烙印”累积已久

实际上,新型研发机构总与我国科研机构改革“如影随形”。高校院所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但如何打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其潜能,是我国新旧动能转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刘贻新看来,科技体制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框架以及治理机制,但科研机构对公益性研究领域的关注还远远不足,使得改革进程出现了一系列的典型问题,包括科技管理过度行政化、科技体制改革逆市场化倾向及科技活动过度利益化等,刘贻新将其称为“政策问题烙印”。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重新营造健康的创新文化。”刘贻新说。

他进一步介绍,传统科研院校往往尚未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产权制度体系,缺乏对创新价值的认识,存在供给低效率、强制搭便车及寻租行为等问题,加上研究与市场分离、大科学小项目的局限、组织结构的老化、成果转化平台的缺乏等原因,传统科研院所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缺陷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难以达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需求,难以弥补创新价值链中缺失的环节。

相比之下,新型研发机构则更具优势。

该团队认为,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人才培育等一体化服务,支撑引领现代产业发展,打通创新链,有效破解科技与市场“两张皮”问题。

但这并不是说新型研发机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就其发展本身而言,因新型研发机构概念过于泛化,导致边界模糊、管理困难等问题频频出现。

而在国家层面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制度出台前,地方管理方式各具特色。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工程师黄燕飞等人总结为四种模式,分别是认定制、备案制、登记制和预备制。其中,各地多采用认定制,由各地科技主管部门对符合认定条件的机构给予资金奖补、税收优惠、人才激励、项目申报等专项政策,支持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刘贻新提出,由于新型研发机构在组建模式和法人性质上的独特性,有必要由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或者更高层次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予以规范,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制定明确的认定政策。

“3+1”创新体系或是方向

张光宇分析,我国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从计划经济时代“1+0”的科研院所主导体系演变为市场经济时代“1+1”企业主导体系过程中,企业作为用户需求的直接提供者,对技术创新方向有着更为深刻把握,并占据主导地位。在此阶段,随着企业的蓬勃发展,各类创新要素不断交融,创新水平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然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依然面临着经济与科技“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现象亟待突破、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有待纵深发展等顽疾依旧存在,应该将新型研发机构看成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制度治理体系的“特区”和深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张光宇认为,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应是“三架马车并行,一个共振场支持”的构成体系(或称“3+1”创新体系),即科研院校、企业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承载创新的三大核心主体,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三大创新主体提供创新环境和创新土壤。

刘贻新进一步解释道,高校院所聚焦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企业研发机构聚焦自身技术研发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沟通以上两大创新主体的桥梁,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加速推进技术的产业化;而“双创”是三大创新主体的共振场,以众创空间、前孵化器为抓手,形成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无穷的创新氛围。

但刘贻新也坦承,就新型研发机构的当前发展阶段而言,需要针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从国家、产业及机构三个维度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层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体系;在产业层面,要围绕产业需求规划核心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模式,拓展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在机构层面,要打造去行政化、非盈利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企业孵化体系朝着高端化发展,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刘贻新补充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