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研团队致力解决“隐性饥饿” 功能农作物已落地吉林 |
|
中新网吉林珲春5月28日电 (记者 郭佳)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的吉林延边地区,中国科研团队正在从事“功能农业”研究,为在世界各地存在的“隐性饥饿”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记者28日随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韩俊友教授团队在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下田,种下了由该校研发的水稻新品种。
韩俊友向记者介绍,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能消除“显性饥饿”,但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则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这一现象就是“隐性饥饿”。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资料,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
韩俊友介绍,“功能农业”是指,作物通过营养强化技术和在天然富含有益成分的土壤环境中生长,使农产品定量含有硒、锌等营养成分。“它是解决‘隐性饥饿’的重要路径。”
据了解,过去十几年间,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主要围绕提高铁、锌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的目标,在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四大作物上开展工作。
韩俊友认为,造成农产品微量营养素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壤退化和栽培措施不当等。四年来,韩俊友团队在珲春地区积累了不少育种、栽培、环境改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比如,我们利用当地一家养猪场产生的沼渣、沼液,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加入不同的元素,开出不同的配方,这样的肥料能帮助作物拥有更多的微量营养素。”韩俊友说。
四年来,吉林大学在延边州设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基地和相关检测平台,以“功能农业”为主线,在延边州推广种植了水稻、大豆、中药材等多个品种、品系,一些已经颇具规模。
韩俊友坦言,作物营养强化技术前期投入很大,往往需要花费多年培育,不过,一旦育种成功,效益也是巨大的。
韩俊友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通过发展高产农业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通过发展绿色农业解决了“吃得安全”的问题,而眼下则要致力于让人们“吃出健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