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澎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1/5/22 9:13:41
选择字号:
大学到高中“挂牌”后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上海论坛·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圆桌会议就此展开探讨
“挂牌”背后高中大学更要在育人理念上衔接好

 

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人才,是当下高中和大学面临的共同挑战。时下,越来越多的高中被冠名为“大学附属中学”,越来越多的大学也与高中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看上去,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联系更密切、合作平台也更大,但教育界人士关心的是:从结果看,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了吗?人才培养贯通,是让高中变得更像大学,还是让中学更像中学?

昨天,上海论坛·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圆桌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16所知名高中的校长与大学的学者共同探讨,就高中与大学的人才培养衔接问题展开热议。

高中和大学人才培养衔接,要避免空心化和同质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如今的知识更新速度基本是三年为一个周期。从理论上说,学生进入高中的三年,从入学到毕业,所学的知识已更新过一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负责人袁振国列出了一连串数据来说明当下的时代变化之快。因此,要打造高品质高中,必须围绕教与学开展一系列的变革。

在技术赋能推动教育加速发展的当下,不论中学还是大学,变革是必然的需求。高中和大学人才培养衔接,要避免空心化和同质化。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链条的工作,大学下接基础教育学段,上接研究生教育,当我们期待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时,必然需要完善整个人才培养链。”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说,大学教师很多时候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自己所在学段的人才培养工作,但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否把这些理念清晰地传递给了高中、如何给予高中适当的支持来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现在大学的变化也非常之大,不仅学科交叉成为常态,应国家需求而诞生的新学科也不断冒出来,为培养人才而开启的各种新探索也层出不穷,这些都有必要让高中及时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吴静怡直言,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近年来频频“下沉”到高中,尝试推进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只有中学和大学对彼此的需求了解更多,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观念和理念上的衔接,远比形式上的衔接重要

大学与中学的人才培养衔接,并非新事物。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观念和理念上的衔接,远比形式上的衔接重要。

宁波效实中学校长裘建浩直言,大学简单地到中学“挂牌”或者委派一些老师到中学去讲课,效果非常有限,更重要的应该是,双方有科学周全的顶层设计,通过系统合作让学生能提早了解大学的学习、研究。

对此,复兴中学校长陆磐良感触很深。他回忆,自己当年从建平中学毕业、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后,大约有一年的时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感到非常痛苦。而在他担任复兴中学校长时,推动学校与复旦大学合作,每年选拔一批中学生进入复旦课堂,且暑假期间还可以到大学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有一名学生就曾在实验室里洗了两周的试管。“我们得知后,最初都觉得学生浪费了两周时间,但后来在交流时这位学生说,这两周时间,让他明白了科研的必备素质和科研精神。”这也促使陆磐良进一步思考,大学与中学之间做好衔接,人才培养理念投射到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未必发生在我们看得见的时候,也未必是我们预想的形式”。

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也记得,多年前,不少知名大学就支持在中学新建实验室。但如果中学没有课时保证、没有师资参与,老师不重视投身科学实验的教育理念,学生对做实验不感兴趣,那根本无法实现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的目标。“大学与高中的贯通培养是一个系统跟进的过程。就衔接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中学师资培养的支持。”

陆磐良也有类似的感触。他举例说,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尤其是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题,往往需要用到大学的思考方式,由学生自己建构一些知识的阶梯。而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学老师无法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的阶梯”,教会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更好应对这类开放性试题,这就需要大学为中学师资培养提供支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新型纳米水凝胶可增强免疫系统肿瘤杀伤力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