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新办5月18日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国家减灾委将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分区域、分类型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制度体系。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介绍,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组织领导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三项目标:一要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六大类22种灾害致灾信息,以及人口、经济、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等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历史灾害信息,查明区域综合减灾能力。二要把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客观认识当前全国和各地区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综合减灾能力和区域多灾种特征,提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三要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
据介绍,针对普查技术性强、专业性高这一突出特点,国务院普查办专门成立了由多个部门派出专家组成的技术组,统筹做好技术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加强普查的顶层设计,保证普查的科学性。二是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和软件系统平台,在多个部门专家不断努力和磨合下,已经完成100余项调查类、评估与区划类、质检核查类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建设形成普查软件平台体系。三是加强普查成果应用的研究,积极探索普查成果在自然灾害防治常态化工作中的应用,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布局和功能区划,支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主要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布局,制定合理避让、有效防治、风险防控对策和措施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