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军虎团队与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敖志敏团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炳森团队合作,通过三聚氰胺或尿素对催化剂进行修饰和氧化气氛焙烧,构筑了新型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提出了提高铂族金属催化剂稳定性的新策略。相关结果发表在ACS Catalysis上。
SMSI是多相催化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能显著调节催化剂的性能。然而由其产生的包裹层会掩盖催化活性位点,因此一定程度上也会抑制催化活性。SMSI的包裹状态通常是可逆的,例如还原气氛焙烧产生的经典SMSI,在高温氧化反应中,会导致包裹层消退,失去对金属催化剂性能的调变作用。因此,发展新策略、弥补SMSI的不足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的铂族金属展现出的经典SMSI效应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但在氧化气氛下,相同催化剂上是否也能产生包裹现象尚未明确。此前,王军虎团队报道了金纳米颗粒可在氧化气氛下被一层可渗透的TiOx薄层包裹,然而考虑到金与铂族金属之间较大的电子性质差异,铂族金属是否能发生相似的现象并不确定。
该研究中,合作团队发现在氧化气氛下经三聚氰胺修饰后的铂颗粒可以被一层无定形且可渗透的薄层包裹,这与铂和二氧化钛间的经典SMSI的产生条件相反。该包裹层在进一步400~600°C空气下焙烧后仍然稳定存在,与经典SMSI的包裹层在再次氧化气氛下焙烧发生消退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理论计算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此包裹层产生机理不同于经典SMSI,且这种策略可进一步扩展到其它铂族金属,例如钯和铑。该研究为设计兼具高活性和稳定性的负载型铂族金属催化剂提供了新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1c0134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