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侯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29 17:21:38
选择字号:
海洋中尺度涡影响浮游植物叶绿素分布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水色遥感研究团队在海洋中尺度涡影响浮游植物叶绿素分布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副热带流涡区占据全球海洋超过30%的表面积,是典型的低生物量寡营养海域,通常被称为“海洋荒漠”。中尺度涡是重要的物理海洋现象,涡旋运动引起的营养盐向上输运是新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传统上一般认为,这一贡献主要来自气旋涡。然而,卫星观测资料却显示,这些海域反气旋涡的海表叶绿素浓度普遍高于气旋涡。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反气旋涡内更深的冬季混合会给上混合层带来更多的营养盐,从而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

研究人员分析了全球中尺度涡引起的海表叶绿素浓度、浮游植物碳(表征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碳-叶绿素比(生理学调整参数)的扰动信息,发现在副热带流涡区内,尽管反气旋涡内叶绿素浓度高于气旋涡内,但浮游植物生物量并没有明显差异。与之对应,反气旋涡内碳-叶绿素比明显低于气旋涡。

这一结果意味着涡致叶绿素扰动并非由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主导,而主要是由其生理学响应所致。通过一个光驯化模型,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浮游植物生理学响应主要由光驯化控制。反气旋涡内更深的垂向混合和更快的光衰减速度会降低光照强度,促使浮游植物进行生理学调整以提高光捕获效率和光合作用能力,导致叶绿素浓度的升高。

上述结果表明,副热带流涡区反气旋涡内叶绿素浓度的升高并不能代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或生产力的提高。“在考虑浮游植物生理学响应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估中尺度涡活动对这些海域初级生产力和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文章第一作者副研究员何庆友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GL09197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