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发布《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本期报告以《中国科普统计(2019年版)》中全国31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港澳台地区除外),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量化计算分析,从科普场地、科普人员、科普活动、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地区科学传播发展水平。
指数测评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直辖市排名前四,四地的指数值加和为1065.05,占全国31省(市)总值的34.35%。吉林省、青海省、河北省相比去年科普事业发展进步明显,指数排名均同比提升7个名次。
指数地图显示,除北京市、上海市外,指数值表现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及沿海地区,而西北、东北地区科普事业普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指数值大多低于75,黑龙江省、贵州省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指数值不足50。
本期指数结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全国科普人员发展平稳。科普人员指数方面,各地区指数差异性较小。北京市、浙江省科普人员密度较好,每万人拥有30名左右科普人员。全国各类型科普人员数均较上一年度有所提高,其中创作人员提升比例最高,达到29.38%,近三成比例的提升说明各地在科普原创作品的开发上加大了人员投入。
科普场地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展厅面积指数方面,北京市和上海市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上海市在公共场所的科普设施配备方面较为完善。从整体上来看,科技馆展厅的面积在2017—2019年3年间逐年上升,2019年科学技术博物馆展厅面积相比去年略降低6.38%,但参观人次相比去年均有提升。
科普经费筹集额中政府经费占比提升。参与统计的31省(市)中,有22个省市的政府拨款在科普经费筹集额中的比例存在同比提升趋势,其中河南省政府拨款比例提升11.72%。此外,河北省、海南省在积极寻求非政府渠道的科普经费,两地非政府拨款在科普经费筹集额中的比例相比去年均有15%以上的提升。
新媒体传播渠道拓宽,图书出版量同比增长较多。以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为代表的三地区在科普传媒指数方面领先其他地区。各省(市)科普传媒中科普网站总量持续增长,年平均涨幅为4.72%,科普类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出现大幅增长。与此同时,传统的纸媒尤其是科普图书出版量,相比去年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多地加强青少年的培养,区域差距在减少。2018年度指数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人次31省(市)平均指数值为3.88,到了2019年,该项指数均值降至3.43,在统计数据增长的情况下,均值减少则说明权重值在降低,从而可推断出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少,四川省、江苏省、广东省在青少年活动的开展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是国内首个也是目前最权威的衡量区域科普事业发展状况的指数工具。
《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全国科学传播发展水平数字化评价体系登上新台阶。指数的运行与监测,可以客观反映地方科普工作成效与短板,为探索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制定科普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