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7 17:32:04
选择字号:
叶玉如院士:科研经费过境等促进两地科技合作

 

“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地和香港科技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了。”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如是说。

叶玉如表示,自己的科研团队,一直跟内地的院校、医院有合作;国家关于促进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的重要指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布局,以及“科研经费过境”等政策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科技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香港科技大学与内地在科技方面有哪些交流合作成果?

叶玉如: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科大”)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来与内地保持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和交流,这是科大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我们先后在广州、深圳和佛山等地都成立了研发机构,围绕着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战略布局。

科大正在广州南沙建设分校,已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建,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后首个具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目标是2022年9月正式开学,首阶段将招收4000名左右的研究生。相信新校区可以大大拓展科大的发展空间,发挥香港与内地的优势互补,与本部产生协同效应。这也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和谋划,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引进香港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科大与业界也联系紧密。我们与华为、腾讯、微众银行等企业都成立联合实验室,让科大前沿的科研成果与业界的经验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等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中国科学报:我们了解到香港科技大学也已入驻深圳,在深圳将有哪些布局?

叶玉如:科大是第一批入驻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高校。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横跨深圳河两岸,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为两地创新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科大在合作区成立了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希望可以凭借自身在创科领域的独特优势,吸引国际科研人才,推动区域创科合作。一方面在前沿科学和国家战略发展领域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希望在生物科技、信息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一方面也结合深圳福田的产业优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中国科学报:在港科学家对科技合作有哪些期待?您认为应如何促进内地与香港的科技交流合作?

叶玉如: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推动两地科研合作交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相信两地创科融合发展会进一步加强。

我觉得未来可以在政策方面进一步优化。虽然很多新政策已经有了,但因为两地科技制度不同,政策落实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沟通和协调。应该加强与科研人员的充分沟通交流,在制定有关两地科研合作的政策和措施时,综合考虑香港科学家的意见,了解实际困难和需求,为深港两地规则的衔接做出探索。

另外,香港科学家也非常期待有更多的渠道参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比如说参与国家科技重大战略布局的咨询建议,参与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等。

王志刚部长前几天也提到,科技部会大力支持香港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载体。希望能够尽快推动在香港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给予香港科学家更多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机会,支持和促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国科学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将对香港科技创新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叶玉如: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港科技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机遇。

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大湾区创科发展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措施,积极投放资源,并在政策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缔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两地的科研合作交流以及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良好基础。

其中,“科研资金过境”等政策尤其值得称道。这些政策,容许香港的大学科研机构能够直接申请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计划,也让申请的资金能够在香港应用。香港和深圳还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为创科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发展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和空间。结合粤港两地的优势,有意创业及发展创新科技的香港年轻人可以考虑在大湾区起步。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就有不少在大湾区创业成功的例子:比如在深圳创立了大疆科技的汪滔,以及在珠海创立云洲智能研发无人船的张云飞,等等。

中国科学报:香港如何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叶玉如:香港可以与其他大湾区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香港在创新科技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基础研究等方面,各大院校都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香港政府在政策上也非常支持科技创新;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国际化程度高,容易接触科学前沿,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而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广阔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链,拥有突出的先进制造能力,两地共同发展,必能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在特定领域具备领先优势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香港乃至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香港的科研资源,进一步优化了香港的创科环境。我相信,随着大湾区的建设,未来会陆续有更多相关便利措施和合作机制出台,统筹科技创新资源,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科研创新合作。

香港也将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继续发挥力量,更加积极和深入地参与国家的创新及科技发展;而配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香港科技发展也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科学报:您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年来推动香港科技界与内地科研机构开展了哪些合作?

叶玉如:我从1993年起开始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见证了香港和内地的科技发展,也看到加强香港和内地合作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018年,我联同在港的多位院士一起联名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两地合作的愿望。现在我们也很高兴看到,信中提出的建议都已经落实或者正在落实当中,包括科研经费过境、科研设备免关税等。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香港科技发展的认可和重视, 国家的科研资源进一步向香港开放,为香港的科研特别是基础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证明香港本身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认可。

我自己是研究脑科学的,一直很致力推动大湾区脑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深圳其他的科研机构牵头在深圳建设脑科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希望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脑科学发展提供支撑。

其中,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是深圳市第一家深港两地共同建设的基础研究机构,相信可以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产业转化等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和机制,为大湾区的科技合作、以及创新资源的整合提供一种示范和引领。

中国科学报:您自己的科研团队参与了哪些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叶玉如:我自己的科研团队也一直跟内地的院校、医院等合作,开展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病变机制研究。这些研究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和药物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地和香港两地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项目都不是某个人、某个实验室就能够完成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对于香港科学家来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家关于促进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的重要指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布局,以及“科研经费过境”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科技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