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已经成为现阶段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
目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步迅速,例如新冠疫情暴发后,“云战疫”“健康码”“云监工”等成为危机应对的“利器”,有效提高了整体防控工作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有效性,但其中也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不少短板,如条块分割、信息孤岛、数字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需要努力克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首先是进一步做好科技支撑,建设智慧“城市大脑”。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同步推进,与智慧城市社会场景紧密结合,提供更多实用性、接地气的服务。加快城市数字化应用软件开发,促进政府协同工作效率、优化城市资源统筹协同能力、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推动“城市大脑”等城市数字化运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交通、商务、教育、医疗等具体城市场景的结合,优化对城市整体运行状况的精准把控、科学分析、整体研判和协同指挥,打造智慧城市的“升级版”。
此外,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深度延伸。提高基层数据收集的范围、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数字技术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赋能。以智慧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强社区数字治理建设和重要的数据资源建设,夯实智慧社区硬件基础,加快部署基础通信网络、自助服务终端、视频监控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完善政府治理的数字化监督评价平台构建,倾听“数字回声”,不断提升数字治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促进政务数据有效共享,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增强政府组织机构的联结互通、决策层与执行层的沟通互动,通过标准化政务平台、智能化政务系统、政务云数据中心等智慧政务体系建设,推动与人民生活、企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政务服务,实现全流程、全环节、全领域“全程网办”,实现由政府部门“分头办”转向跨部门沟通“协同办”,由跑多个部门“外循环”变为数字并联“内循环”,通过数据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目前有部分省份数字政府发展水平较高,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可通过总结先进地区的做法和成熟经验,以部分带动整体,加快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建设。
第四,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提升城市智慧能力。开展新型智慧城市中应对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研究,同时进行依托相对完善的大数据云平台进行应对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的开发实践,打破行业内及行业间的信息孤岛。制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标准,以应对突发性事件为出发点构建智慧城市中新基建的内容体系,厘清新型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以此重构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基建试点。对可能产生预警及管控效应的行业或产业加大整合及扶持的力度,重点推动支持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相应的统一大数据云平台。
第五,强化人才支撑,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培训,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鼓励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和居民群众对智慧城市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求,着眼未来现代化社区治理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强化人才服务、挖掘人才力量,探索建立基层信息化人才库,实现人才资源有效共享、综合利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