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27 16:32:35
选择字号:
中国学生为何不青睐跨专业考研

 

是否要跨专业考研(以下简称“跨考”),一度是安徽师范大学新闻学大三学生杨洋的纠结。她在电影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新闻学三个专业间徘徊。

12月25日,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拉开序幕。据教育部统计,此次报考人数达到457万,比去年增加80万,创历史新高。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今年部分“双非”院校的报考人数出现了翻倍情况,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的考研增幅为43.5%,来自“双一流”高校的考生就有602名,其中约40%为跨考考生。

然而,这并非普遍现象。不久前,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公布了跨专业考研数据。数据显示,202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转换专业的比例仅为26%。此外,近5年本科毕业生跨考的比例也多保持在26%至28%之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这反映了中国学生跨考比例相对不高的事实。跨考下沉到部分“双非”院校,也说明考研白热化进一步加剧。这些因素都使得像杨洋一样的跨考生陷入难以抉择的境地。

诸多因素致保守选择

“大家在选择跨考时,首先考虑的是就业走向,其次是个人兴趣。”杨洋告诉《中国科学报》,选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因为思政与新闻有颇多关联,而且她对政治学很感兴趣,二者结合将对未来就业有所帮助。

地域选择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杨洋很多同学把考研的目标学校定在江浙、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或是如她一样,把目标院校锁定在故乡。

“选电影学还是选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感觉就像纠结考北大还是清华。最后发现,要能够考上才有纠结的必要。”跨考有一定专业门槛,以电影学为例,要想考研成功需要相当大的看片量。几番思索后,杨洋又将目标改回了本专业。

跨考难度大的背后还有考研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暴涨,2017年201万人、2018年238万人、2019年290万人、2020年341万人、2021年377万人、2022年达457万人,5年增长了256万人。不少“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也是常年在40%~50%。

招生单位的规定也限制了部分跨考。比如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保研、考研的学生,本科必须学的是本专业,否则就没有资格报考;法学硕士要求学生本科必须是法学专业,如果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将来只能报考法律硕士。

“更让我感到忧虑的是,部分导师似乎也不太愿意招收跨考生。”杨洋之所以舍弃马哲,就是因为学长告知她,跨考生在复试时更容易被刷下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解释道,一些导师之所以不太愿意招跨考生,是因为他们希望学生入学后能尽快参与研究,而跨考生由于学科范式不同,还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新学科所需的知识。“任何学科都有一定门槛,它不像电视频道可以任意换台,而是像爬山,必须爬过中间才能到达顶峰。”

诸多因素导致学生在是否跨考的问题上作出了保守选择——为了考上不得不继续攻读本专业,或者为了跨专业不得不“让步”选择“双非”院校。

麦可思的调查显示,相比其他学科,教育学、法学、理学近5年跨考的比例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储朝晖表示,这三类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分支学科众多,学生跨考会优先选择相邻专业,在大学科内部“消化”的情况较多。

什么情况要“转换赛道”

跨考比例小的现象并不只发生在中国。

沈文钦告诉《中国科学报》,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学生同样存在读研跨学科比例低的问题。而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国家,如美国,读研跨学科却是常有的事。如美国高校的法学、医学等专业并没有设置本科,这就意味着毕业生如果想成为律师、医生,就不得不跨专业读研。

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显示,有13%的毕业生表示,读研的原因是想改变专业。而在中国高校,跨考又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

储朝晖表示,中国学生一路从小学、中学进入大学,缺少相关知识基础,视野、信心相对不足,这是导致大部分学生不选择跨考的根本原因之一。那么,“什么样的学生需要跨考?更多的是受问题驱动的学生——他们发现了某个问题,并致力于去解决这一问题”。

储朝晖本人就是物理学专业出身,但是“当时感到身边可钻研的物理问题偏少,更多的是教育问题,比如当时争议比较多的考试公平问题”。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他将自己的兴趣点转向了教育学,于是便在研究生阶段跨专业攻读了教育学。这一类便是主动跨考。

还有一类是被动跨考。一些本科生由于高考调剂进入不对路的专业,而所在高校的转专业政策相对不灵活,这时学生便会把希望寄托于考研。

沈文钦指出,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现象—— 一些优秀学生“被动”地选择了出国读研,他们虽获得保送资格,但只能保送本专业,去其他专业几无可能,于是便通过出国途径实现跨专业读研的理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提醒,在本科教育阶段,很多学生可能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专业,却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以为用跨考的方式可以脱离不喜欢状态,但其实很可能由于缺少前期规划和自我评估,贸然进入新专业,结果发现新选择依然并非自己所爱。”

本科阶段要有所铺垫

虽说学术创新呼唤复合型人才,跨考是实现学科交叉的途径之一,但“跨考生仍应提前做好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降低跨考风险” 。沈文钦说。

他解释道,准备跨考的学生本科知识结构不能太单一,否则会面临专业门槛难以逾越的困难。“鼓励学生跨专业,本科阶段有几个途径:通过通识教育迅速打开学生的学科视野;设置灵活的双学位制度,鼓励学生修读本专业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开设复合型专业,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专业更有利于学生扩大学科选择等。”

针对导师对考生的基本学术要求,侯定凯指出,本科阶段应加强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素养。如文献阅读能力、学术写作能力、逻辑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有人认为这些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的能力,但事实上,本科的教育任务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上述能力应融合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过程中,无论学生未来是否跨考研究生,这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上,部分高校已在尝试准学术训练的改革,如清华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重在思维训练,诸多高校开设学术写作课程,加强学生的论文写作规范,部分教师通过强调笔记,培养本科生的读书能力。此外,部分高校还通过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本科生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及导师接触。

课程改革之外,“研究生入学考试还应重视可迁移知识的考查。对于跨专业或本专业的考生需要具备的共同能力与素养是什么,目前不少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对此还缺乏相应设计。”侯定凯补充道,如果研究生导师只注重在本专业的话语体系下考查考生,对跨考生就“不够友好”。一个知识点答不上来,就认为考生不适合研究生教育,很有可能会将学习能力强的人排斥在门槛之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