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因科研诚信被撤销博士学位
12月17日,科技部网站通报36起教育、医疗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此次被通报的36起案例中,4人被撤销博士学位,10多人被撤销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称,此外还有多人受到其他形式惩罚。
点评:
学术规范是学术工作者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也应成为他们自觉遵守的底线要求。近些年,我国对学术规范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相关文件进行约束,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进行相关教育,总体上推进了学术规范的意识提升和实践进程。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些人顶风作案。从后果而言,这些科研诚信案件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而且恶化了学术生态。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医疗、科技等特殊行业而言,这些行为还影响到人民生命与健康等方面的安全。
因揭露学术不端而全球著名的“撤稿观察”网站共同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认为:“学术不端问题源于人性的缺陷,所以很难完全消除。”针对学术不端,未来需要加强全面治理,培养单位、所在机构、学术共同体、国家教育与科技管理部门等相关主体都要持零容忍的态度,形成全社会治理学术不端的合力。
高校教师“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近日,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研讨会上,一项针对教师学术职业负荷和健康状况的调研课题显示,高校教师总体生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多重职业负荷也对他们生理疾病检出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点评:
高校教师“亚健康”问题实际上是其生存境遇的综合反映,是其在教学、科研和生活等一系列压力之下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问题。
总体而言,高校教师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工作量大。目前我国高校总学分和总学时普遍较高,造成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二是职称晋升压力大。当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压力总体非常大,而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砝码”,科研压力也随之成为与职称晋升压力相伴随的负担来源。三是经济压力较大。有调查显示,将近一半高校教师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从长远看,这些压力不只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学术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要解决高校教师“亚健康”问题,不能只从医疗角度应对,也要关注其生存境遇,尤其是压力状态。
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
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与中国知网的侵权纠纷引发关注。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老人起诉知网擅自收录他100多篇论文的官司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此前,中国知网已经下架赵德馨的文章。
点评:
此次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事件引起了国内学术工作者群体的高度关注,而大家关注的不只是此次事件如何处理,也关心未来中国知网如何与学术工作者打交道。
之所以中国知网招致这么大的意见和愤慨,不仅在于其在此次事件中的“擅自收录”问题,更在于“知网低价甚至免费收录科研人员学术论文”,而“对科研机构和高校师生有偿使用并不断提高价格”。从12月10日晚中国知网发布的相关问题说明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其对如何进一步维护和提升作者权益的回应。
这与当前学者与期刊、收录平台的关系变化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学者的“卖方”角色和期刊、收录平台的“买方”角色发生了互换,学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缺乏话语权或者充分表达自身权利的勇气。因此,要通过这一事件改善中国知网的相关做法可能不那么容易,根本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的重视。
浙江大学获校友匿名巨额捐赠
近日,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与一位匿名校友签署捐赠协议,该校友每年将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5000万元,连续五年共计捐赠人民币2.5亿元。
点评:
从捐赠者态度的角度看,高校捐赠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前者如这位校友,基于对母校的感恩、认可或未来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自觉进行捐赠;后者则突出表现为高校将吸纳捐赠作为增加自身经费的手段,积极发动校友捐赠。
主动与被动之分,考验的是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责任、人文关怀和培养质量。换言之,高校只有充分担负起应尽的教育责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关爱,并且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其才可能获得来自校友心甘情愿的“反哺”。
由于我国高校一直以财政拨款为主,导致捐赠文化较为淡薄。近些年虽有所增强,但要可持续运行,切不可走向极端、功利性过强,而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将校友捐赠建立在高质量育人基础上。
(本期点评嘉宾: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张晓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