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19 20:01:03
选择字号:
开放科学怎么“开”?专家:“还面临许多问题”

 

“国际上开放科学趋势已经形成,我国要实现开放科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实现利益攸关方共赢,如何在学术界改变开放获取(OA)声誉,谁是推动主体,如何弥补差价等。”11月18日,在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China OA Week)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

自上世纪末,科学界发起了一系列体现“参与、包容、分享、合作、公开、透明”理念的开放科学运动,包括开源软件、开放获取、开放数据,以及开放基础设施和平台等,以克服传统封闭科学模式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比如过高付费墙造成的知识鸿沟与不平等,科学数据不及时公开造成的科学结论可检验性困难,生产工具过于集中造成的知识附加费用高涨等。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介绍,为推动科技成果的开放获取,我国采取了一些举措,如2004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开放获取柏林宣言》;响应国际开放获取推介周的号召,201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起了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

“目前,国内对开放获取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刘细文说。

记者了解到,以细胞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为例,2020年,以中国机构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在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上的论文共758篇,其中,以开放获取形式发表的占61.2%;施普林格·自然在2020年发表了约2万篇来自中国作者的开放获取论文,占其发表的中国作者论文总数的30%左右。

“当前,全球正在从开放获取迈向开放科学。”刘细文表示,开放获取要求科研资助产生期刊论文的开放, 即最终成果的开放;开放科学鼓励从科学发现之初到科学实验、验证、产出、传播、应用和创新的开放, 即整个科学生命周期的开放。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开放科学建议书》,提出关于开放科学的统一框架,指出开放科学应满足整个科学界、不同研究团体和学者,以及传统科学界以外的广大公众和知识持有者的需求。

“我国还停留在研究探讨阶段,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开放科学演变理念和政策路径, 各类开放实践形式发展速度和程度差异较大。”刘细文说。

对于如何构建开放科学的中国路径,杨卫建议,要形成购置开放科学数据的复合型主体,形成基价+资助补贴的价格策略,建立国际一流的学术数据运营和服务平台,高水平国内科技期刊的开放科学团购等对策。

刘细文建议,我国要推动开放科学,当下的任务是推动资源开放,如推动开放出版、预印本、开放存储、开放数据、开放基础设施等,将来还要推动科研全过程的开放,推动理念的开放。

据悉,国际开放获取周于2007年在全球科研机构间发起,目的是向科学界和学术界宣传介绍开放获取益处,推动科学界参与开放获取。中国开放获取周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立并主办,本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的主题为“开放科学的意义和影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