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清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7 8:24:49
选择字号:
聚焦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技术
IEEE能源互联网与能源系统集成会议召开
院士专家齐聚龙城共谋“双碳”发展

 

10月22日至24日,第五届IEEE能源互联网与能源系统集成国际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由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太原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会议以“碳中和与能源互联网”为主题,重点关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目标下能源电力转型理论、路径及应用示范和实践。

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电气与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1000余名专家、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这场学术盛会,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达万人。开幕式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林铭山主持。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孙宏斌,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候任主席Saifur Rahman,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电力与能源分会主席Jessica Bian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分别主持大会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在报告中提到,“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保证。可再生能源电力规模化制氢,本身的生产过程可以作为电力系统调节用电负荷,利用绿氢的燃料电池、燃气轮机组技术应用也是各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再加上绿氢可以规模化生产便于运输储存的甲烷、甲醇、氨等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是应对中长期能源电力供需不平衡的一种储能介质。但是现阶段,煤炭制氢成本最低,其次天然气制氢、光伏发电制氢和甲醇制氢,电价控制在0.3元/度以下时,光伏发电才具有竞争力。他提出了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EPU)的设想方案。IEPU既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体,既可以生产电和各种近绿色燃料,又比传统火电厂具有范围更大的灵活调节能力,可以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期望它能作为火电低碳、无碳转型路径方案的一种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提出了透明电网概念,他表示,未来能源电力系统中数字、数据是核心,透明电网基于海量微小传感器、智能设备等,通过高度智能的软件平台,利用数据分析和高性能计算技术,通过数据关系发现电网运行规律,可以实现电网自动运行。透明电力系统的新形态、新网络、新能力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承载形式,有效支持能源绿色转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宜灿作了《第五代核能系统与核电宝研发创新实践》的报告,他表示,传统核能发展面临的挑战归根结底是核安全问题,补丁式增加安全防御,仍未能阻止重大核事故的发生,纵深防御理念使核能系统不堪重负。第五代核能系统具有亲近性、灵活性和智能型特征,要在设计理念上有所创新,确保固有安全,善用反应堆自身特性,避免复杂设计,实现功能一体化。“核电宝”是一种具有固有安全性、采取特种液态金属作为冷却工质的紧凑型先进核能系统,可以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先进核能应用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认为,65亿KW的风电、光电需要安装面积6.5万平方公里,约一亿亩。屋顶是发展太阳能光伏的最好资源,卫星高分图片和现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空闲屋顶可安装830GW光伏,年发电量1.23万亿度,是城镇建筑和电动车用电的三分之一,农村各类空闲屋顶可安装1970GW光伏,满足农村各类用能外还有剩余。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指出,科学规划、开发我国水能资源,可以助力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也是实现我国2030年新能源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应充分挖掘现有可开发大中型水电站的水能潜力,建设大中型光、风、水一体化电源基地,建设小流域分布式光、水、生态农牧能源基地,并探索黄土高原高质量发展+小流域分布式水光农牧一体化新能源的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智能电网技术与设备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建明预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报告》。

本届会议共征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论文1122篇,经300多名教授、行业专家严格评审,录用845篇论文,并为评选出的30篇优秀论文和30篇学生优秀论文颁发证书。会议征集了24个技术论坛,组织了70个论文宣讲会场和5场海报交流活动,涵盖能源电气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