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17 9:15:39
选择字号:
科技为轴,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软硬”支撑
——专访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吴宁

 

10月11日至15日,备受国际瞩目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所长、COP15中国代表团成员吴宁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采访。

“COP15第一阶段会议总体来说进行得非常顺利,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各缔约方高层达成共识,有助于推动第二阶段的‘后2020年框架’的具体谈判。”吴宁表示,大会高级别会议通过的“昆明宣言”代表了各方在制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上已经形成了共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他表示,COP15会议期间举行的生态文明论坛,实际上也是唤醒公众对生物多样性共同关注的努力。自2016年底中国确认主办COP15以来,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一员,吴宁就参与了COP15的前期工作,例如作为公约秘书处独立咨询组成员参与了关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水平等方面的工作。

立足西南,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成都生物所成立于1958年,作为一个以一级学科组建的研究所,其研究方向涵盖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作为中科院在西南地区布下的‘一颗棋子’,我们始终瞄准西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吴宁说。

从建所开始,成都生物所的老一辈科学家就参加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的科学综合考察,十分重视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价值挖掘,为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方面,开发出一系列适应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特殊环境条件的小麦和水稻品种。利用当地的微生物资源,研发出众多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菌剂或农业生产用的生物肥料和生长调节剂,为区域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天然药物研发方面,成都生物所老一辈科学家研制出的“地奥心血康”更是家喻户晓。“这款药物是我们所的老科学家李伯刚带领团队从薯蓣科植物黄山药中提炼的。”吴宁告诉记者。

如今,地奥集团仍在致力于天然药物的研发工作,地奥心血康也于2012年获准在欧盟注册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

“由此可见,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我们发掘和利用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没有良好的资源的存在,就很难有今后的可持续利用。”吴宁说。

如今,成都生物所新一代的科学家仍在前仆后继,投入到二次青藏科考等相关研究中来。目前,成都生物所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特别是在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研究方面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个研究单元。它拥有两栖爬行动物标本近10万号,其中两栖类标本占全国已知种类的90%,爬行类标本占全国已知种类的85%,也是亚洲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库,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利用和科普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夯实智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软支撑”

如果把开发生物资源、建立野外观测网站、设立标本馆看作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硬件”支撑,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基于科学研究提供的政策决策咨询与建议就体现了科技智库的“软支撑”。在吴宁看来,后一个方面尤其重要。

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正式公布。位于四川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也是其中之一。“实际上,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的是以大熊猫为旗舰物种的整个栖息地。”吴宁说,自2017年国家公园体制提出开始,成都生物研究所就积极参与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来,从生物多样性评估、栖息地保护方案、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献智献策。

不止如此,无论是对于在建的川藏铁路,还是在建的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成都生物所都参与其中,为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例如,由于两栖爬行动物的迁徙距离有限,不像鸟类或是大型哺乳动物,受到人类干扰后会比较容易地迁徙到另一个栖息地,对环境变化又比较敏感,因此我们借此来评估气候变化或人类干扰对环境的影响,并在许多重大工程的影响评估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吴宁说。

在吴宁看来,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中科院可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利用其多学科、建制化的优势,对生物多样性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并为国家提出更加客观的决策咨询建议。无论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还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思想智库方面,中科院庞大的科学家队伍都无可替代。

引领区域合作,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引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科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多山之国,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的工作区域一半以上在中国境内,中科院作为中国政府对口管理机构,一直致力于拓宽中国相关科研机构与ICIMOD的合作,并在2006年成立了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CNICIMOD)。

ICIMOD于1983年在尼泊尔加德满都成立,是一个为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8个地区成员国(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和全球山地社区服务的政府间组织,是一个独立的国际山地研究和知识创新中心。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山地系统,造福山区人民的民生福祉。

过去10余年间,作为ICIMOD的领域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以及新近担任的CNICIMOD副主席,吴宁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科学家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ICIMOD来说,它本身的工作是要把区域内的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凝聚在一起,共同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区域也是中国发挥引领作用的一个重要舞台。”

据介绍,从东向西,这一区域正在实施的跨境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主要涉及三大块:东喜马拉雅跨境景观,包括中国云南的高黎贡山保护区和缅甸的邻近保护区;冈仁波齐圣地景观,包括中国西藏的普兰县以及比邻的尼泊尔和印度地区;以及喀喇昆仑-帕米尔跨境景观,包括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与接壤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对这些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进行保护,是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三大跨境景观的保护均能见到中科院科学家的身影。”吴宁说。

在他看来,共同保护和建设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的广大山区不仅是一个地方或区域发展问题,也与国家的生态外交密切相关,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践行多边主义的体现。中国作为该区域的大国带头呼吁对于山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助于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联合区域内的相关国家共同履行生物多样性的义务,共同分享遗传资源利用所带来的惠宜,以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