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聪聪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8 19:47:59
选择字号:
教学科研并重 传承育人初心
——记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

 

“传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就是这样一支特色鲜明的中青年高水平教学团队。该团队由中科院院士胡英、中科院院士田禾担任顾问,国家教学名师黑恩成教授带教。

自2018年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全体成员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将四大基础化学课程作为抓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教材教参编写到本科教学一线,从科研项目攻关到创新实验实践,从青年教师培养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学。”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刘洪来已在华理化学学院工作了30多年,虽然在界面科学和分子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早就享誉中外,但从1985年工作至今,他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每年都为本科生上课96个学时,每周都花费两整天时间在离市区40公里的奉贤校区为本科生上课。他所任教的“物理化学”被学生戏称为“魔鬼”课程,但他却做到了教学方法适当、结构合理、内容适度,让课堂不仅有抬头率,更有了点头率。

有刘洪来这样一位“队长”引领,团队也始终元气满满——每人每年平均完成约130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工作,做到真上课、上真课。彭昌军曾一年完成了192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擅长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他,让知识在快乐的气氛中钻入学生脑子;张文清负责了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以精细平和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她创造并享受着“和学生在一起”的学习氛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团队成员的付出在学生们闪着星星的眼睛里得到了回应。

一流课程是一流专业的基础,为了夯实专业建设的根基,团队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已拥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慕课课程,建设了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5年来,团队成员共出版教材13本,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项目10余项,指导“大创”项目近100人次,毕业课题150人次。

优秀源于传承。胡英与黑恩成两位前辈之间的传帮带佳话和师者美德,在团队内被坚定地传承并实践着。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团队成员都是化学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的带教老师,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摆凳子”“搭台子”,现已将10余名青年教师培养为学院骨干。“教授们既像是老师又像是家长,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创新,始终不厌其烦地倾囊相授。有他们在,大家普遍感觉心里特踏实,工作上也有奔头。”年轻教师这样评价团队。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像刘老师一样的师者。”华理青年教师、特聘研究员练成曾因一场讲座与刘洪来结缘,从大三至攻读博士,一路成长都得其悉心栽培。留校任教后,他又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教师的蜕变。“刘老师的指引和点拨,让我不仅很快站稳了讲台,还找到了可以深耕的学术方向。”目前,练成承担了刘老师“物理化学”课程的B角,以及“电化学原理和储能技术”的全英文授课任务,并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获得了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扬帆计划”以及“博新计划”等人才称号。

“科研与教学一起抓,两个拳头都要硬”已是团队根植于心的观念。

徐首红说,刘洪来十分鼓励教师们从事科研工作。而她自己在坚持做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人也更自信了。原来觉得在课堂上讲抽象的化学式有点枯燥难懂,但与企业合作搞研发后,再在课堂上讲化学式时,她就自然而然地将香水研发的案例引入课堂,生动地将概念介绍给学生了。“科研和教学是互惠的过程,如果不搞科研,知识更新慢,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多年坚持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彭昌军,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研互动。例如,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将离子液体、双子表面活性剂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活动及毕业环节课题,大部分出自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张文清介绍,团队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坚持将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进行转化和移植,坚持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带入课堂、引入实验室。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第六版中,团队结合科学研究最新前沿知识,增加了涉及环境、材料、能源和纳米科学的实例,如反渗透、量子纠缠、密度泛函理论、基组、粗粒化等。同时,团队还从科研成果中提炼特色专业实验30余个,目前已有15个特色实验项目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迄今,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任务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近5年教学科研互动基地从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提炼课题30项/年,接纳学生70名/年;近5年来,指导200余名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今年,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正式获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该基地所依托的化学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和上海市Ⅱ类高峰高原学科,ESI国际排名进入top0.3‰。作为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团队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希望热爱化学、有志于投身化学学科领域研究的同学通过在基地的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人。”徐首红说。

面向未来,团队成员将以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高尚精神为激励,以智者之心,行师者之道,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共同书写华理人的时代答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