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今年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创新培养机制,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完善评价机制,推进人才培养评价“破五唯”等一系列措施。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今年,作为“强基计划”试点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实施了“强基计划”招生。
据介绍,通过“强基计划”入校的学生采用单独编班,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强化交叉与通识教育,同时贯通了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培养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 王琳媛:“4+4”本博模式是2021年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培养的重大改革创新,打破专业的边界和学制的壁垒,学业优秀的同学们是可以获得免试直升的资格进入到博士阶段进行深造的,在4年内完成博士学业。
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许多学校还通过书院、试验班、国际班、精尖班等多种形式,通过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和学术环境,为拔尖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比如北京科技大学,依托优势专业,就开设了材料高精尖班和材料国际班。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尹兆华:我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的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国际班的学生,采用的是全英文的教学,70%以上的学生都是选择留学深造。高精尖班是培养这种学术的精英,本硕博这种贯通培养,8年就可以下来了。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自主培养的顶尖人才不断涌现,高校承担了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科研任务。为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科研能力,还具有开发制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了土壤。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 吴嗣亮:我们每一次的成功,我们都会跟学生一起去分享,让他们感受我们跟国家的命运是同频共振,那么我们相信,大部分同学会去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于什么地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