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俊 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7 10:13:53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大学生心理有恙 高校如何施治

 
5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该校“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启动仪式上签名留念。邓沫南/摄
 
5月25日,全国高校迎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各校纷纷以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主题展览、心理电影展映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525”谐音“我爱我”。而就在今年“525”当日,西安某高校一名大学一年级男生马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据其所留遗书内容,警方确认死者“为情所困选择自杀”。马某也许未能明白“525”对他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这是“525”活动发起者的解释。
 
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社、心理健康者协会的倡议下,北京市十多所高校积极响应,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将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每年5月,注定让各高校热热闹闹地集中关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亦是近年来社会持续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前不久发布的一份《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更有网友总结了《2011年至今大学生跳楼事件集锦》发布在知名网络论坛上,据其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案例已达39项。
 
压力很大
 
“高校有人自杀,马上全世界都知道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罗晓路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对高校发生极端事件的关注,容易让人误读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
 
罗晓路介绍道,相对于整个中国社会大众的平均自杀率,大学生的自杀率仍然是低的,农村的自杀事件可能会很多,但是没有人去关注;另一方面,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也要低很多。
 
“不管工作做得如何,只要有一个学生自杀,那就是你工作没做好。”罗晓路表示,社会期待给高校内的学生辅导员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一线人员带来了很大压力,“其实工作做得再好,也还是有人要自杀的。”
 
相较于中小学,大学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宽松很多,而同时,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大大扩展。由此,很多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累积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会都集中到大学爆发出来。
 
大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在客观上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困难。有限的师资和时间,很难关怀到每一个个体。
 
“在道义上,谁都不愿意看到生命的陨落,但预防自杀也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罗晓路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的升学、就业、人际和情感等多方面压力也很大。
 
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周一至周五全天候安排专业教师接待学生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生涯规划、人际关系、感情问题等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困扰。除此,也会有因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好、从小受虐待等情况而前来主动寻求帮助,还有一类是较为敏感的极端情况,比如抑郁症等。
 
“抑郁症当中,大概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会选择自杀。因此,不能说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并不是很高,我们就不关注了。”罗晓路强调说,“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光是为了防止自杀,更多是要培养优秀人才。”
 
大学是培养健康人格和世界观的地方,因此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校教师看来,心理咨询工作的目的,主要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助人自助,帮助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和潜能。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大学生所面临的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在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他们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始建于1989年,并于1999年正式成为学校独立机构。据多年在此从事咨询工作的罗晓路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咨询中心很大的一个变化在于,之前来咨询的学生非常少,因为很多学生认为“不能让人家知道我心理有问题,这是很羞耻的事情”,而如今每天的咨询都会排得很满。
 
在罗晓路看来,发生这种改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心理咨询“越来越接受”,敢于直面自身的问题。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这是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进校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试图让学生形成的理念。通过校网站、校报、校刊、折页和展板等多种方式,咨询中心希望让更广泛的同学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学会维护心理健康,懂得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求助,并在心底里接受“求助并不可耻”。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多年以来高校关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各个高校将重要的关心和疏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落实到院系辅导员身上。
 
在各高校中,北师大的心理咨询工作普遍被认为做得较为成熟。心理咨询中心、院系辅导员和由学生组成的“雪绒花使者”构成了所谓的“三级网络”。在院系中开设的“生活指导室”会由处于一线的辅导员或“雪绒花使者”首先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时帮助同学处理情绪和压力。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老师和同学,均会受到心理咨询中心的培训,“生活指导室”由此也成为心理咨询中心的“分门诊”。
 
“分门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咨询中心较为严峻的师资压力。
 
然而,在北京几所高校内随机采访的大学生普遍告诉记者,他们平时与辅导员的接触并不多,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学校有活动或在开会时,才会看到辅导员的身影。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告诉记者,当他们面临苦恼或困惑时,通常是向自己信赖的挚友或亲人倾诉,并且自己很少去思考是否遇到了心理健康障碍。
 
“心理咨询人员所做的相当一部分工作,只是帮助来访者释放压力、管理情绪、培养自信心等,而并未触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博士向记者表示。
 
罗晓路则指出,提供一些基本的情绪缓解建议仅仅是针对较为简单的、现实的心理问题,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大部分的工作,是在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咨询本身成为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很深的专业功底,而在具体治疗中可能会用到不同心理学流派的技术方法。
 
由此,心理咨询主要是“事后补救”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的心理援助,而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则重在预防和监视。
 
罗晓路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帮助。
 
李亦菲也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形成自身独立的一套体系,与心理咨询区分开来。
 
心理健康是否可教?
 
“在某种意义上,心理咨询是被动等待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这与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是不同的。”李亦菲强调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的区别。
 
除了辅导员制度与心理咨询中心这两个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工作机制外,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简称两课)亦是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联的必修课程。
 
在高校提起德育,师生普遍联想到的便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某种意义上国家实施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一部分的重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强调了个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扩展开来,就涉及到个体与家庭、组织、社会和国家等制度化集体的关系,从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
 
“事实上,德育的含义很宽,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德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除此还应当包括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等重要内容。”李亦菲解释道 。
 
在李亦菲看来,辅导员着重关心学生生活,心理咨询重在进行危机干预,德育课程强调价值观引领,三者并没有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显然,我国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完善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应包括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李亦菲特别提醒,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有些老师往往将其上成“心理课”,给学生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
 
国内一些高校很早前就在“两课”之外自行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以北师大为例,将心理健康、就业和生涯规划等内容分别设置到《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进行讲授,其次,还开设了压力和情绪管理、亲密关系、人际交往等多层次的选修课。
 
在罗晓路看来,开设这些课程也有着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管理压力、战胜挫折等方面能力的目的,这些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意味着他们成为优秀人才的可能性更大。而对于这些课程,学生也不会认为是思想品德课。
 
今年4月,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根据大纲,该课程内容共分九个部分,分别是:发展——从健康心理开始、自信——从认识自我开始、成功——从学会学习开始、和谐——从人际交往开始、快乐——从管理情绪开始、关爱——从理解家庭开始、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成长——从应对压力开始、人生——从珍爱生命开始。
 
理想与现实
 
对于北京市颁布的教学大纲,李亦菲认为,确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大势所趋。
 
如此一来,就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自己独特的课程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式、专门的师资力量以及对于课程实施效果的考评办法。“只有这样,它才能够算是真正确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李亦菲说。
 
李亦菲进一步解释道,与任何一门课程一样,建立并落实教育体系,学校中就要有主管部门,并且需要一系列的师资、教学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然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中,并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保障条件当中,李亦菲认为最难解决的是师资。“其他问题都好解决。集中相关专家进行研讨,就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编写出教材也不是难事。但关键是谁来实施?以什么形式实施?又如何评价实施的效果?”
 
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
 
李亦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情感中最为本质的一个问题——“付出”与“获得”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还应当包括生命教育中关于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问题,以及人格教育中自我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是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粘合剂”,将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形成有机整体。
 
“事实上,当触及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时,往往是痛苦的。要影响或改变人的价值观念,通常要花很长的时间。”尽管如此,李亦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触碰这些本质问题,建立完善的体系。
 
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当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化执行的时候,就不容易有针对性,那也就容易变成说教的东西。”李亦菲同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验是多元化的。
 
这需要课程本身用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机制来应对开放的、多元化的问题。也正因如此,用授课、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此同时,这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起码来讲,老师的心态应该是好的、是阳光的、是心理健康的,否则又如何去影响学生呢?”李亦菲说。
 
理想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需要转变为现实可操作的方式来完成。
 
李亦菲给出了两种现实的做法。一是通过具有典范意义的“青年导师”或“心灵导师”来感染学生,例如上世纪80年代风靡高校的教育演说家李燕杰。这种标志性的人物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符号,一旦发生作用,对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能够形成深刻的影响力。“这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每个学校中都有这样的青年导师那当然很好,可目前我们很难期待这样的人物出现。并且,很难要求每个大学教师都成为青年导师。”
 
另一种做法,是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流行的拓展训练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对教师要求相对不高,且易于操作,然而,这种活动的效果通常局限于当时的情境,难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在精心营造的氛围下,拓展训练确实能够感染参加活动的学生,使他们能够突破自我、敞开心扉,但当学生们离开那个场景,回到现实生活中时,便难以将彼时的感悟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很容易将拓展训练仅仅理解为是一种放松活动,而丧失了其教育意义。
 
当思索理想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何操作实施,并保证取得应有效果时,便会遇到很多现实的困难与障碍,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能的路径
 
“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寻找与高校原有制度和体系的结合点,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李亦菲给出了较为现实的路径。
 
依靠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业人员的力量,结合团委工作、辅导员工作和学生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学生心中。
 
“这里面仍然有一套标准的问题。结合的方式、内容和效果评估也都要考虑。”李亦菲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形成标准课程体系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这应该是与原有系统交叉配合的协作体系。”
 
从罗晓路介绍的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形成的“三级网络”,能够看到这种协作体系已有雏形。
 
“团委、学生工作和辅导员等工作制度,在高校中较为灵活和开放,因此有较大空间去做事情。但是一定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使他们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工作结合得更好。”李亦菲认为,这样一种形式,有可能做到多样化、多渠道的教育。
 
李亦菲同时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还是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何雪莲也认为:“高等教育能为健全人格塑造所作的最好努力,莫过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信念:自己努力求善,靠自己。真正有效的人格教育是自我教育。”
 
与此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列为必修课,在高等教育专家看来亦无必要。
 
在不久前社会对“药家鑫事件”的讨论中,有很多评论认为高校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应当对此负责。而在何雪莲看来,生命教育已经包含在思想品德课和大学通识课程中,成功的德育和通识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
 
除此,何雪莲还建议把“文革”那段历史纳入高校德育,她认为这将有助于高校德育走出低效。“人性的大厦从来也没有竣工之日,人性需要不断反省以完善,否则会倒退,甚至严重倒退。德育、美育和生命教育都失之温和,都不足以警醒人,我们需要锐利的痛感。唯一可资调动的资源是‘文革’。我们都是‘文革’的孩子,以‘文革’为镜,可以防止陷入逻辑简单的疯狂之中。”何雪莲解释说。
 
对于何雪莲的建议,李亦菲认为这些内容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可能会涉及到,可以作为讨论素材或话题安排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但并不合适作为制度化的课程内容。
 
对于自己的建议,何雪莲同样认为,“文革”反思进入高校,目前更多只是一种勇敢的探讨,要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路。与此同时她还告诉记者:“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可能是高等教育的自我拆台,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正如药家鑫这个音乐学院大三学生的行为所昭示的:别把现行高等教育太当回事。”
 
《科学时报》 (2011-06-07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