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风诞生于1919年3月21日,恰是五四运动席卷中国的前夜,他出身于江苏海门一户普通农家。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急剧动荡的大形势,与施雅风先生的成长、求学生涯紧密关联。初中时,随着“九•一八”事件的爆发,他趴在地图前幻想如何分路出兵,打败侵略者收复失地。在念高二那一年,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地理学家。
随后他展露了一名地理学家所应具备的实干精神和天赋。少年施雅风随着自己的兴趣开始着手撰写地理文章,并于高三即将毕业那一学期(1937年)花费大量精力写了一篇题为《战时中国的生存线》的论文。这篇文章分析,一俟中日开战,随着日军对中国海岸线的必然封锁,为取得国外的支援,中国必须及早准备,开辟西南通往缅甸的交通线。
高中毕业后,被浙江大学录取的施雅风在战火硝烟中随学校一路辗转向西,期间一腔热血参加了国民政府举办的“战地服务团”,但目睹政府腐败后失望复归浙大,最终于贵州遵义与浙大一起安定下来,念完了大学和研究生。战乱中物资匮乏,几乎所有师生都食不果腹,而一名经常需要野外实习的地理系学生,甚至还要忍受衣不蔽体的尴尬。但施雅风在叶良辅、涂长望等优秀学者的悉心指导下积累知识,在一个开明的学术氛围下成长,身背挎包手拿地质锤去遵义乡下开始地貌学研究,完成了后来获得教育部奖的毕业论文。
1944年毕业后,施雅风就职于中英庚款董事会支持创办的中国地理研究所,期间参与了由美国著名工程师萨凡奇倡议的、三峡大坝建设计划的水库区淹没损失的调查,这一工作最后因迅速恶化的国内形势被迫中止。1947年,施雅风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政府的心脏地带,施雅风以中国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公开身份,从事收集机密情报工作,以及拉拢争取处于观望之中的科技人员——事实上,当时在浙大的徐良英、竺可桢等人也在做类似工作。谨小慎微的地下生活随着南京的解放告一段落,不久之后来访的苏联文化代表团,面对如此众多的留在南京与中共合作的著名科学家,惊讶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施雅风参与了筹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工作,并同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李旭旦等人创办了中国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它即是现今《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这份创刊号还需要几位主创共同捐款筹资的刊物一经发行即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并迅速发展壮大。
1957年,承担了地貌区划研究任务的施雅风来到兰州考察,就此开启了他身为“中国冰川之父”的探索之路。一场即将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运动——“大跃进”,奇妙的成为了施雅风冰川考察队的助推器。在“向冰川要水”口号的鼓舞下,原本计划三年完成的祁连山冰川考察计划仅用半年顺利拿下,并整理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区域性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自那之后,施雅风的足迹遍布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有着冰面上极度危险的人仰马翻经历,还曾因低估雪盲威力,被迫忍受整整五天目不视物的痛苦。
与众多知识分子一样,文革十年施雅风也惨遭打击,差点结束自己的生命。批斗、关牛棚、劈头盖脸的大帽子,翻脸无情的同事、受牵连的妻儿、举家自杀的“难友”……1968年8月的一个中午,万念俱灰的施雅风趁着午饭休息跑上兰州黄河大桥,跨过栏杆纵身跳下。河水却在此时与他开了个玩笑,本以为会被河水直接拍晕的施雅风在水里一沉一浮骤然清醒,对家庭、事业的责任感使得本就会游泳的他奋力游向岸边,游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
这次自杀未遂,避免了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改革开放初期,施雅风组织系统编制《中国冰川目录》,历时24年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冰川大国中唯一全面完成冰川编目的国家。
“从事冰川考察,如果想绝对安全,就不要去了。所以我常说: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从事冰川研究确实需要勇气,就好像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对于他一生中最心爱、也是成就最大的事业,施雅风先生如是评价。
作为一名地理学家,施雅风具备一副与他的科学成就相匹配的健壮体格。1958年,他以年近四旬的壮年身体遍览高山冰川不足为奇,但1988年他以69岁高龄考察南极长城科学站,就足以令世人咋舌。他87岁依然坚持上班、上讲台进行学术交流;年近九十,清晨去九华山公园散步时,施雅风还会时不时“溜”到九华山顶,惹来老伴一顿埋怨。
“他是一位有魅力的老科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中国冰川和冰川研究事业介绍给了世界。”国际冰川学会主席莫瑞先生通过翻译表达了对施雅风的敬仰。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时代的代表。”“中国黄土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这样评价与他交往了50多年的搭档。
“……期望半休半工作状态再坚持两三年,即到90岁,完成约定的工作。”2006年12月,施雅风先生在他的2007年新春告亲友书上许下这样的愿望。他“超额”完成了任务。2011年2月13日,这个开朗直率的勇者走完了他充实而壮阔的一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