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以超 李鹏 胡敏琪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时间:2011-6-2 11:46:36
选择字号:
北京科技报:三峡大坝的善恶之辩
 
我为何不在工程论证时签字
 
很多人将一些本来不是三峡工程导致的地质或者天气灾害归结到三峡工程上,这些黑锅本不是三峡工程该背的。但是由于三峡工程本身的一些负效应以及当初未能充分估计的后果,留下了很多后遗症,这个我们不能回避。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陈昌笃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曾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生态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在陈昌笃位于北大中关园教职工宿舍楼的家中,堆满了各种史料,他向记者展示了其中一本由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88年12月出版的《三峡工程专题论证报告汇编》。这本书记载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场持续了三年的工程论证历史,而陈老先生是少数最终没有亲笔签字的专家之一。
 
1988年初,生态与环境专家组成员在西郊宾馆召开了最终的论证报告会。“上午由水利部派来的人念读报告,报告的核心思想就是三峡工程实施的必要性,至于不利影响当时认为都是可以控制的。”陈昌笃回忆,“下午专家组进行简单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专家签名,以作为该重大项目最终获得决议通过的依据。”
 
当时,与陈昌笃邻座的是他的导师,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侯学煜。陈昌笃说,侯老在听完报告后突然起身,以下午有会为由,欲先行离开。深知侯学煜想法的陈昌笃随即表示,侯老年岁已高,需要人搀扶下楼,便陪侯学煜一同离开,此后就没再回到会场。
 
陈昌笃与侯学煜的拒绝方式意味深长,不过陈昌笃坦言,这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这次委婉的拒绝,直接导致了陈昌笃在院士评选中落选。但在陈昌笃看来,比起水利专家、极力主张反对三峡工程的黄万里先生曲折的一生,自己的遭遇根本算不上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命运都同样因为三峡而改变。
 
至今,陈昌笃依旧不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而后悔。他说,之所以没有在三峡工程的论证报告上签字,是出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破坏的深深担忧。因为单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三峡工程必然是弊大于利的。
 
“且不论库区水位抬高以后,上游土地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将被淹没,当年我们争论的焦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长江水环境和鱼类食物来源的改变,对中下游洄游性鱼类和沿海渔场会有深远影响。”陈昌笃说,我国特有的中华鲟、白鲟、白鳍豚都是在长江上游静水中产卵繁殖的,大坝会阻碍这些珍贵鱼种的回游。而由于大坝拦沙减沙,水库会沉积大量水中的营养物质,再加上蓄水期下游水量减少,必将影响长江入海口的特产鱼类的生存,包括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陈昌笃曾于八十年代初赴美国进行访问研究,远在太平洋东岸的国度对于三峡工程的强烈反对让陈昌笃记忆深刻。
 
“我所到之处,美国人都会与我谈论三峡工程。当时《纽约时报》甚至发表社论,评价三峡大坝为全世界最大的破坏性工程。”陈昌笃说,美国水坝工程也曾经风风火火,但随之带来了社会和环境问题。在环保主义者的强烈主张下,尤其是西部地区,一部分工程已经不再用来发电,有的甚至开始撤坝,而美国政府也不再批准建设类似的工程项目。但是在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
 
陈昌笃说,他并不是完全反对水电工程项目。对比三峡工程,战国时期由秦国李冰父子在三峡重要支流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则完全是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真正养活了那里的人民。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对生态环境不造成任何危害。因此,历经2260年而不衰。
 
“很遗憾,三峡工程没有延续这种科学的认识。”在陈昌笃看来,三峡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自然界的力量无比强大,有些影响甚至是人们不可预料的。而这正是三峡工程未来必须面对的挑战。
 
水库消落带出现生态危机
 
一直让专家们担心的问题也的确出现了。
 
随着库区水位的下调,目前三峡大坝库区已经出现20余米,由于水的涨落而带来的消落带,到水库水位下降到145米时,消落带将扩展到30米的范围。它也引发了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
 
当夏天三峡库区水位降到145米时,库区段两岸地势比较平缓的地方及长江直流都会出现大面积的消落带,一些甚至绵延数公里远,由于这些消落带留有被水淹死的植物群落,炎热的夏天裸露出地面以后,常常散发出难闻的臭味,给当地的空气环境早成了严重的影响。而这些物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会形成热岛效应,权威研究表明,等量的甲烷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塘的20~25倍,这让库区附近的小环境变得更加炎热。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告诉记者,目前,对于消落带的问题并没有效的解决措施。虽然多年来有专家成功找到能够适宜消落带生长的绿化植物,但是因为巨大的经济成本并没有被推广普遍种植。
 
不过专家也表示,三峡水库较为清洁的水库。在个别水域虽能形成排放甲烷的新湿地,但面积总体上较小,不足以形成大量排放源。因此从总体而言,三峡库区不会形成大面积的热岛效应。
 
不断爆发的“水华”威胁
 
2007年4月14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编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指出,三峡工程蓄水以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厘米/秒,几乎不再流动,城镇生活垃圾、垃圾处理残留物的二次污染、养殖业污染、部分工业垃圾等大量淤积,导致三峡库区多次出现“水华”。
 
2006年,仅2~3月份就累计发生“水华”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 其中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支流回水库湾水域水质发生变化较为显著,蓄水后的每年春夏季节均出现了“水华”。 2008年夏天,香溪河数十公里的河面再次出现严重“水华”。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仅由藻类引起,如蓝藻、绿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河面如同泼上油漆一般。如果饮用产生“水华”的水源,藻毒素通过食物链会影响人类的健康,而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还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也会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会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2008年香溪河的“水华”发生以后,香溪河干流自湖北省兴山县平邑口至长江河口布满蓝藻在部分河段,河面如同泼上油漆一般,并不时散发出浓重的腥臭味。为此,兴山至秭归沿河数万居民不得不被禁止饮用河水。
 
垃圾场的困扰
 
为了避免库区的生活垃圾污染三峡水库。多年来,国家一直安排巨资在库区周围的城镇建设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但是,由于部分垃圾处理场建成以后并没有按照当初的设计实施运营,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宜昌市兴山县峡口垃圾处理场是三峡库区国债投资水污染防治项目之一,也是三峡库区第二批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设施之一。该垃圾处理场位于峡口镇白鹤村五组庙湾,占地16500平米,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工程总投资1127.5万元。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6吨,可满足一般垃圾处理20年。
 
2006年,兴山县对该县峡口镇垃圾处理场建设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之后,该垃圾处理场甚至还通过了湖北省环保厅的验收。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该垃圾处理场建成以后并没有严格按照当初的设计运行和管理,在大部分时间里,该镇各处的垃圾由汽车运来之后直接倾倒在垃圾场中。垃圾场右侧建立的4间三层的垃圾场办公楼早已人去楼空,大部分房间里空空荡荡,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在该办公楼的一层,只有一位流浪的中年汉子栖身于此。
 
在该垃圾处理场的正下方不到100米的距离内,就是峡口镇白鹤村五组居民的居所。现在,最让这里的居民们感到难受的,就是炎热的夏天,垃圾场散发出的恶臭气味在附近的空气里飘荡,黑压压的蚊子和苍蝇到处乱飞,村民们不得不四门紧闭躲在家里。
 
“以前夏天,我们都喜欢在院子里纳凉吃饭,但是现在根本就不敢出去。”龚正义(化名)对记者说。
 
“为了让垃圾场减少苍蝇和蚊子,我们让镇政府派人打药水,他们却说没有钱。”龚正义说,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是,国家花了1000多万给他们建的垃圾处理场,竟然是这样一个样子。
 
而峡口镇垃圾处理厂只是目前三峡库区不少垃圾处理场的一个缩影。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