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魁
当我们自406班的同学分别30年后,在母校83周年校庆的日子,怀着清华学子对母校的缕缕情思重聚清华园,再睹母校芳华的时候,虽然我们都已年过半百,鬓发斑白,不再像离别时那样英俊、年轻、风华正茂,但是,30年前的桩桩往事却依然历历在目,一切还是清晰的昨天。我们的心永远年轻,我们青春的脚步永远驻留清华园。
1958年那个金色的秋天,我们告别了家乡和亲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久已向往的清华园,来到了406班(入学时为自408班),这是一个思想活跃、学习勤奋、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温暖集体。
1988年,自动控制系建系30周年(也是我们入学30周年)时,我们自406班编了一本《回忆·奉献·开拓》的纪念小册子,我们在校时的专业教研组党支部书记杨品老师为我们写了这么一段话:
“这个班在清华整整度过了六个寒暑,清华学堂有他们全神凝听的神采,荷花池畔有他们朗朗的读书声,西大操场有他们矫健的身影,系办工厂有他们劳动的汗水;他们和全校师生一起度过了那龙腾虎跃的年月,也经历了那些困难生活的艰辛;在《新清华》上有对他们的专门报道,在大礼堂里他们接受过各种授勋……我有幸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在相处中,他们那种奋发上进、刻苦认真、团结互助、朴实勤奋的精神,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很深,很深。”
杨老师的这段话,就是我们自406班同学6年大学生活的写照。
初到大一,去百花山植树时,有的同学体质不佳上不了山,学习中有的同学体力不支成绩不好,使大家看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参加体育锻炼就成了我们自406人的自觉行动,体育委员张贵泰(后调入自401班)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我们体育锻炼的出勤记录,每个同学名字下的小方格里几乎画满了出勤记号“√”。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使我们受益匪浅,同学们的体质显著增长,二十几个人的班就有校代表队员6人,在第八届校运会上,我们为团体总分第一名的电机、自动控制系(当时两系为一个代表队)夺得了七分之一的分数,并有两个项目打破校纪录。由于体力充沛,在历次受阅、军训、下乡劳动中都被评为先进班。在校期间,体育教授马约翰先生还曾亲临我们班勉励大家。
毕业后,分配到青海高原某核基地并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十年的吕经邦回忆说:“要说六年大学生活使我体会最深刻的,不仅是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掌握了业务知识,而且很重要的还使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大一时我身体很弱,百花山劳动还比不上女同学,但在这个‘四好’集体里,使我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我虽然不是运动员,但每到下午五点,满操场的人吸引我参加到锻炼的行列中去,这不仅使我坚持了六年紧张的学习,而且工作后还使我战胜了青海高原严寒、酷热、缺氧的环境。三十年来,上戈壁、钻山沟,没住过一次院,没请过一天病假,当然我是一直坚持锻炼的。”
严谨的学风、勤奋的精神是清华的好传统。6年来,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知识,永远忘不了一教听课、二院画图、水木清华晨读、图书馆里抢座、实验室里苦战。
大一时我们不适应大学生活,有7个同学工程画补考,老师就教我们学习方法,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看课外书……使我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学习有了飞跃,后来一直是同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班级之一。
校文工团李惠芬(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低压电器厂工作,后调入北京市仪表总公司)回忆说:“记得在校时,老师总是要抓我们的‘基本概念’,我也最怕作业的评语是‘概念不清’。我还记得,老师对实验课要求非常严格,虽然一次实验课花时间很多,负担较重,但对搞清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动手习惯及严谨作风实属有效手段。参加工作后,母校对我们严谨作风的培养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四好方向”是母校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6年来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使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还记得党委副书记艾知生、系党总支书记凌瑞骥到宿舍同我们促膝谈心,教研组主任王继中、党支部书记杨品和教研组每位老师对我们健康成长给予的关心。
点点雨露汇心田,在校期间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入了团,6名同学入了党。
毕业时我们都能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极大的热情听从祖国的召唤,不少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样的决心:“我愿意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请求党把最困难的担子交给我,只要革命事业需要,东、西、南、北,祖国的每一块土地我都愿去;工厂、学校、设计、科研,哪一种工作我都热爱。无论党把我分配到哪里,我都准备在那里战斗一生。”
时间又回到了1964年8月15日下午。我们的心也飞回了梦魂牵绕的清华园、大礼堂。1964年毕业典礼正在这里举行,我们自406等五个班被授予“四好毕业班”的光荣称号,我们班的丁文魁、张子瑞、王志文、钱元成同学获“毕业生优良奖状”。正是:
“六年前,革命的理想使我们欢聚一堂,
今天,革命的理想又召唤我们奔向四方,
六年啊,在清华、在自406这个温暖的集体里,
党的阳光雨露沐浴我们茁壮成长。
我们将带着老师的教导、母校的期望,
离开清华园,投身到生活的海洋,
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
用我们的智慧和劳动,为祖国赢得荣光。”
——摘自一位同学的日记
胸前闪光的白色校徽换上了精制的毕业纪念章。30年前,我们怀着深深的眷恋,就是从这里整装、起程、扬帆远航。
30年后,我们这些都已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各行各业领导或骨干的自406儿女重返清华园,在驻留了我们青春脚步的地方,面对亲爱的母校、敬爱的师长,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清华学子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作者系清华大学1964届学生)
《科学时报》 (2011-05-23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