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麻晓东 李倩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2 9:58:43
选择字号:
《科学与社会》面世 搭建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创新2020”之际,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学部启动了科学文化建设工程,《科学与社会》杂志成为这一工程的重要载体。近日,《科学与社会》(季刊)第一期面世,这本兼有思想性和学术性的刊物令人耳目一新。
 
【科学时报 麻晓东 李倩报道】
 
责任及使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深刻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探讨科学与社会间的相互影响及其问题,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科学院学部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有责任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更有责任引导中国科技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恪守科学道德准则,履行科学的社会责任,实现科学创新,从而使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
 
为此,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对原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全新改版,并将其更名为《科学与社会》。主编杨叔子、曹效业在其创刊号“主编的话”里写道:“作为刊物的主编,我们愿意用北宋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来表达我们对刊物改版的考虑和期待。”
 
《科学与社会》以“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文化”为宗旨,以“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学与思想的自由讨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碰撞、科学与传统的文化传承”为特色。从而使《科学与社会》成为科学家、社会和文化研究学者思想碰撞与争鸣的平台,影响科技政策或决策的有效渠道;成为推进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传播科学文化和科学与社会相关知识的重要窗口,促进科学家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受众多元化
 
《科学与社会》分为论坛、STS研究,以及编者、作者与读者的三者互动等三个版块。
 
论坛:为我国科技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自由讨论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园区,着力突出文章内容的思想性,提倡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鸣。本年度主要议题包括:科学的文化传统、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技政策与科技体制改革、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破解“钱学森之问”、新科技革命浪潮、粮食安全问题、基础研究的力量、科学之美,以及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相关的科技问题等等。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旨在推进我国STS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设有STS的前沿进展、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传播、科学的ELSI(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科技与人类未来等栏目。着重论述STS领域的前沿进展,交流STS领域的研究成果,宣传科学的基本理念。
 
三者互动:包括热点问题讨论、思想争鸣与学术观点的商榷,书评或新书评介,以及读者来信等,以期为编者、作者与读者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科学与社会》作为一本兼有思想性、学术性的刊物,不仅为科学共同体或知识界和文化界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和争鸣的平台,而且为STS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专业化的园区。该刊在继续讨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同时,也将讨论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同时,一方面,要向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地促进科技界提升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准则。体现了受众的多元化之特征。
 
思想性和学术性相得益彰
 
《科学与社会》着重于“论坛”和“STS研究”间的有机结合,一方面,STS研究可以使论坛所刊载的思想性文章得到一定的学理上的支撑,或为其提供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思想的碰撞与争鸣,能够进一步丰富STS研究的内容。从整体上体现了思想性和学术性间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科学技术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体系,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事业。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科学与社会》在第一期的内容上,“论坛”以“中国科技体制问题及改革”、“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科学与社会及科学家责任”为主题所刊载的一系列文章中,作者鲜明地提出了我国目前在科研体制、科研道德、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尖锐问题,开诚布公地阐述了个人观点。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刊物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由此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术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与之相呼应,《科学与社会》第一期的“STS研究”板块,以“STS的前沿进展”和“科学文化”为栏目,其所刊载的学术论文,不仅深刻地剖析了科学与社会间关系的演变,而且从学理上探讨和阐述了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责任、科学体制等方面的起源、演进及其内涵。从而为学术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或反思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源泉。
 
《科学与社会》的诞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好消息,改版的过程也是科学不断创新的过程。如今科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同时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为全人类共同的社会文化财富添砖加瓦。当然,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也是《科学与社会》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科学与社会》第一期目录
 
主编的话
 
杨叔子 曹效业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 坛 中国科技体制问题及改革
 
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体制与政策》咨询项目组
 
关注科技发展的多元化与持久性价值体现
 
——对我国科技体制与政策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王志新 关于我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建议
 
郭 雷 关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张柏春 从人才发展周期特征谈培养、引进和任用优秀科学家
 
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
 
王乃彦 当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苗德岁 科技强国靠实力 学风不正难实现
 
何祚庥 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
 
科学与社会及科学家责任
 
牛文元 科学与社会的现代演进——兼论自然与人文交叉的社会物理学
 
齐 康 从城市建设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刘 兵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面向科学家的科学传播
 
STS研究
 
STS的前沿进展
 
李真真、缪航 STS的兴起及研究进展
 
赵万里、胡勇慧 当代STS研究的社会学进路及其转向
 
科学文化
 
吴国盛 科学精神的起源
 
段伟文 从科学的道德规范到实践的明智
 
杜 鹏 关于科学的社会责任
 
李正风、尹雪慧 科学体制化的文化诉求与文化冲突——论科学的功利性与自主性
 
书评
 
田 洺 反思与前行——读《欧洲科学帝国的衰落》
 
《科学时报》 (2011-05-12 B2 科学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