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十二五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36% |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
“‘十一五’期间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我国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3月2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介绍我国“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时,杜玉波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主要取得了四大标志性成就。
一是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有学上。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三是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基本相当,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四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
“目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7年,有力支撑了‘十一五’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杜玉波说。
今年两会期间,“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被正式通过。杜玉波表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主要包括五大重点方向。
一是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到2015年,基本解决城乡“入园难”问题,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二是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进一步扩大国家资助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三是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评价导向机制,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大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师全员培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四是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一方面,要使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特色更加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
五是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一要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形成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良好态势。二要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三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营造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环境。四要加快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起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立交桥。五要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更多地利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等手段管理教育。
《科学时报》 (2011-3-29 A1 要闻)